当前位置:首页 > 九州图书 > 全部图书 > 其他
习惯学初探
一、内容简介
本书从理论上剖析了习惯的性质、成因及形成过程;阐明了习惯与社会习俗、民族文化、民族传统等的关系。着重写了如何才能养成好习惯和改掉坏习惯;尤重对少儿好习惯的培养。为弘扬利用习惯, 还特地写了工、农、商、学、兵各业如何巧用人的习惯, 促其事业成功。
二、作者简介
周明德:祖籍河南省荥阳县城关乡北周村。现住陕西省西安市公园北路西光社区。陕西省兵工职大西光分校副教授, 曾发表小说及论文多篇。
三、目录
第一章 习惯本论
一、何谓习惯 / 1
二、习惯的性质 / 4
三、习惯的优劣 / 11
四、习惯的成因 / 13
五、习惯的形成过程 / 21
六、从习惯到思维 / 23
七、习惯对人生的意义 / 28
八、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婴幼时期 / 32
九、好习惯的养成 / 43
十、坏习惯的改变 / 50
第二章 习惯与社会
一、习惯与习俗 / 68
二、习惯与文化 / 70
三、习惯与传统 / 78
四、习惯与文明 / 85
五、习惯与改革 / 102
第三章 习惯的运用
概述 / 117
二、习惯在农业生产中的运用 / 124
三、习惯在商业经营中的运用 / 129
四、习惯在教育学习中的运用 / 131
五、习惯在军事战争中的运用 / 134
六、习惯在治理汽车拥堵上的运用 / 137
七、习惯在人体超重减肥中的运用 / 142
八、习惯在治理城市污染上的运用 / 151
后 记 / 159
四、编辑推荐
古今中外虽谈习惯重要及应养成各种好习惯之作甚多, 然研究习惯本身的产生、性质、成因、形成过程, 以及它与习俗、文化、传统、文明等的关系的理论之作尚无, 这或有些许创新之意。
五、序言
尽管我们立足的世界是那么多彩博大,尽管我们所处的社会是如此纷繁复杂,有那么多国家, 有那么多种群, 有那么多民族, 有那么广多的人民, 这些人由于所处环境、所受教育、自身好恶等方面的不同, 他们的习惯嗜好也不相同:有的爱看书, 有的爱听戏, 有的爱喝茶, 有的爱咖啡, 有的爱吃面, 有的爱吃米, 有的爱唱歌, 有的是舞迷……真是形形色色, 多彩纷呈。但是, 你若用习惯的视角来观察, 它就如一把钥匙, 会给你打开一个习惯的世界, 使你豁然发现:人们都生活在自己的习惯之中, 且无不以其习惯的思维模式来看待眼前的事物, 并以习惯的行为方式来对待这一切。
鲁达拳打镇关西:因其同情弱小, 疾恶如仇, 胸怀大义, 不畏强暴, 自然路见不平拳头相助, 该出手时就出手便成他的不二选择, 也是习惯方式, 从渭州到东京都是如此。林黛玉:多愁善感, 葬花赋诗, 哀怨终日, 哭哭啼啼, 那是她悲剧人生养成的习性。在阿Q看来:“革妈妈的命” 就是“我要什么就是什么, 我喜欢谁就是谁。”革命党则是“白盔白甲都拿着板刀, 钢鞭……”这是阿Q在他所处环境中养成的习惯的思维模式。县里的老把总来抓阿Q:要带上“一队兵, 一队团丁, 一队警察, 五个侦探, 悄悄地到了未庄, 乘昏暗围住土谷祠, 正对门架好机关枪……”虽然我们看来这样像煞有介事地排兵布阵, 如临大敌地去抓阿Q有点滑稽, 但这才是老把总习惯的思维模式, 习惯的行为方式的真实写照。一个人是如此, 某一方人由于其环境及所受教育等方面的类同, 也会有一些共同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模式, 他们也会以其特有的地方习惯对待事物。同样某民族, 由于民族环境及民族传统,教育等的特异性, 也会形成其特有的民族习惯, 并以此对待事物, 判断是非。不同教派的人, 由于其世代所处环境及教义的不同, 宗教习惯也便不同。同理,各个国家的人, 由于其社会环境、 历史传统、所受教育、价值观等方面的不同, 也会形成各不相同的习惯思维方式和习惯行为。
如: 日本人民尚礼, 经常是一遇客人便不停地点头哈腰:“谢谢光临!多多关照!” 中国人则吃苦耐劳, 能忍辱负重, 一见面多以“您好啊!吃了吧!”互相关照;欧美人崇尚平等自由, 有点洒脱不羁, 一相遇“哈喽!”“早上好!”“ 晚安!”是他们的口头禅……总之, 或谦恭, 或朴实, 或浪漫, 或潇洒……多姿多态, 不一而足, 这便形成了人类社会习惯的多样性, 与生活方式的各不相同。
下面仅就中美两国人民的习惯作以对照——《岁月》杂志2007年2期上发表有一篇《中国人与美国人》的文章, 现转录如下:
“中国人姓在先, 名在后;美国人名在先, 姓在后。中国人寄信先写收信人地址, 次写寄信人的地址;美国人反之。中国人署年﹑月﹑日;美国人则署日、月、年。中、美语言习惯中的相反现象数不胜数。美国人送礼是表示友好, 故一见面即呈上, 受礼者当面打开, 甚至马上就用, 以示对送礼者眼光的欣赏;中国人送礼总似有行贿之嫌, 故一般是临别时悄悄拿出或丟下, 受礼者则淡然处之, 等送礼者走后才打开检视。中国人关心别人在干什么,却往往不知自己在干什么;美国人不管周围人在干什么, 却知道自己要干什么。中国人讲主义, 美国人讲实利; 美国人好财, 中国人喜功。中国人重信仰, 表扬冒生命危险从车轮下捡起一分钱硬币, 避免国徽受污的少年; 美国人重生命, 朝鲜战场上的美国战俘身上带着印有十六国文字的投降书。中国人在街上争吵, 开会时很文明;美国人在国会争吵, 上街时很文明。中国政府爱人民, 美国政府怕人民。中国的书报影剧都是教育人民的; 美国的书报影剧多是教训政府的。中国的报上成就多; 美国的报上灾难多……正因为中美之道大异, 所以两国领导人频频互访以求同矣。”
在不同国民间, 由于习惯不同常常会互不理解, 闹出笑话或冲突。如在影片《刮痧》中就有这样的情节:中、外两个小孩打架, 双方家长碰到, 老外家长还没弄清为什么, 中国家长不问青红皂白就打起自己的儿子。老外家长莫名其妙!后问中方家长为什么打孩子?中方家长说:是对你尊重呀, 给你面子呀!外方家长更摇头: 打孩子是对我尊重?给我面子? 难以理解的中国人……他哪里知道两个孩子打架, 中国家长赶到都是要先训斥、打骂自家孩子的, 这是中国传统的礼数!
那么不同习惯的人在人际交往中, 如果出现习惯的冲突应该怎么办呢? 当然不能让其演变成“有我无你”的人际冲突, 而是应认真想想哪种习惯更好些, 更有道理, 更有利于个人和社会, 从比较中作出选择。
下面是《南方都市报》记者对郎平的专访, 它就反映了不同习惯者的磨合过程。文章的标题是《我改变美国女排, 美国女排也改变我》:“三十年前, 她满脑子都是球, 要球不要命; 三十年后, 她的队员告诉她, 生命中最重要的不是排球。‘ 其实, 输赢算不了什么,打世界大赛,毕竟不是打世界大战, 我们打的不是利益, 我们打的是一种人类的精神。’三十年前的‘铁榔头’不会也不可能说出这番话。以下是郎平的自述:‘……我基本不跟她们讲在中国是怎样练的,她们不接受这个, 甚至觉得你不懂科学, 你疯了。我们中国人比较勤奋, 比较有耐心; 但是美国人就不行, 开会看比赛录像大概40分钟就受不了。她们觉得适应不了, 我就适应, 我让步了。尽量压缩集中精华。例如把40分钟录像缩成20分钟……这和咱们国内的训练思想和体制是不一样的, 国内基本上一切为了国家队的荣誉, 国家队是第一的, 不管什么时候, 只要你一个电话,第二天队员就到了。在美国就不一样, 你得看菜下饭, 所以刚开始特恼火。2006年世界锦标赛, 我们的二传突然离队了, 要去和男朋友度假, 她觉得男朋友更重要, 所以决定把国家队给放弃了。刚开始我特别不理解, 我问自己应该用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 别把自己折腾疯了。后来我想了一个应变办法, 一个位置我找四个队员, 走了一个还有三个……你来就按这种打, 你不来我还有第二种打, 再不来我就打第三种。磕磕碰碰训练了一段时间, 她们回到各自的俱乐部, 都觉得进步特别大。她们有一种比较, 为什么在俱乐部的时候教练都不教这些, 有队员还发短信给我说, 有我这样的一个教练能够学到很多东西。看到了这种提髙, 队员们都愿意回来。这就是大家互相慢慢地适应吧……’”
这便表述了两种不同的习惯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的渗透磨合过程, 尽管最初十分别扭, 很不适应, 但终于慢慢适应, 也会向更好发展。
以上是个人间习惯不同所引发的一些矛盾。同样在民族间、教派间、国家间, 也会因习惯的差异互不理解, 产生摩擦、冲突, 乃至战争。历史上征服异教徒的战争屡见不鲜; 民族间的争斗不计其数; 国家间的征战也多有发生。这就说明同住地球村,首先便须要互相包容, 求同存异,然后才能在相互了解,相互渗透, 取长补短中逐渐完善。要相信人类是向善的, 向好的, 有能力自我改进, 趋向完美的。也唯其如此, 才能创建出和谐的社会、国家和世界。
总之,如前所述, 不论世界多么博大, 社会多么复杂, 矛盾多么普遍, 事物多么浩繁, 而作为这一切的主宰者——人, 则每天每时每刻都在以自己习惯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 在思考和对待着眼前遇到的事情。整个社会也就在这些习惯的相互包容和碰撞中运转着……面对这种现实, 我们在认识到习惯的普遍性和重要性的同时,就有必要去进一步研究它和剖析它, 弄清这一现象的本质及其形成过程。这对我们认识并利用它, 改去坏习惯, 养成好习惯,以改善我们的生活质量及人际环境,将是颇有裨益的。这也是利己利人利国利民的大好事。所以本人不揣浅陋, 以多年的观察与体会, 对习惯初步探讨如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