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九州图书 > 全部图书 > 思想学术

象环寤记;易余;一贯问答:方以智著作选

1.png
作者:张昭炜 ISBN:978-7-5108-3398-4 责任编辑:出版时间:2015-03-01 版次: 印次: 页数:844页 开本:16 包装:精装 市场价:¥98.00元 试  读 预  定

  

  一、内容简介

  

  方以智是明末清初的大思想家、易学大家,是象数、义理、先天三个易学传统的集大成者。《象环寤记 易余 一贯问答——方以智著作选》汇集了方以智最具代表性的易学、哲学著作,与《东西均》合璧,将能充分展现方以智深邃的易学、哲学思想,是研究中国思想史、哲学史乃至易学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二、作者简介

  

  张昭炜,北京大学硕士、博士、博士后(已出站),主要从事明代思想研究,集中在阳明学、阳明后学以及明末清初的思想家。

  

  三、目录

  

  引言

  象環寤記

  易餘

  易餘總目

  易餘小引

  三子記

  易餘目錄

  易餘卷之上

  知言發凡

  善巧

  三冒五衍

  資格

  中告

  如之何

  太極不落有無說

  一有無

  生死故

  反對六象十錯綜

  時義

  必餘

  知由

  充類

  權衡經緯

  絕待併待貫待

  法能生道

  二虛一實

  體為用本用為體本

  繼善

  正身

  易餘卷之下

  薪火

  禮樂

  孝覺

  知人

  世出世

  約藥

  中正寂場勸

  曠洗

  通塞

  無心

  性命質

  大常

  非喻可喻

  附錄

  一貫問答

  後記

  

  四、编辑推荐

  

  该书能充分展现方以智深邃的易学、哲学思想,是中国思想史、哲学史乃至易学史研究亟待开发的“金矿”。

  

  五、序言

  

  引言(节选)

 

  方以智‘一分為三’思想的深度及學術地位

  

  本書收錄了方以智(1611-1671年)的《象環寤記》、《易餘》、《一貫問答》三種著作,即使是專門長期致力於中國思想史、哲学史研究的學者,閱讀理解這三種著作也是有難度的,更何況一般讀者?……結合自己的學習經歷寫一個比較輕鬆的、學術性不强的前言,或許這樣能多留下幾位初學者,如若留下的讀者對方以智研究產生興趣,進而發心用功原著,那真是莫大的欣慰。當然,專業人士可跳過這篇入門級的引言,直入正文。

  一個真實而深邃的思想巨擘

  桐城派的鼻祖方苞為《截斷紅塵圖》題跋,盛贊先叔祖方以智:“江長子先生嘗稱為‘四真子’云,蓋謂真孝子、真忠臣、真才子、真佛祖。”茲略引如下:首先說真孝子。據《論語?先進》:“顏淵死,子哭之慟。從者曰:‘子慟矣。’曰:‘有慟乎?非夫人之為慟而誰為?’”儒家傳統重視真情,真性與真情相互交融,乃至道始於情。在我研究方以智之前,曾讀到方以智的復社盟友劉同升至孝之事。從陽明學師承關係而言,劉同升狀元是鄒元標的得意弟子,而鄒元標師承胡直、萬廷言。劉同升少有至性,居父應秋喪,鄒元標來弔,見其哀毀。語人曰:“吾儕講學,不如劉孝子之一哭也。”劉同升的岳父湯顯祖也看重真情:“道心之人,必具智骨;具智骨者,必有深情。”真孝子方以智則感人更深:方孔炤與黄道周以及劉宗周門人葉挺秀等蒙冤下詔獄後,方以智悲切悽楚,膝行宫前,為父伸冤:

  纔向毬場一舉頭,浮雲竟蔽古幽州。

  狐援哭後難逃斮,獨漉歌成敢道讐。

  有弟改裝隨白髮,棄家揮袖散蒼頭。

  酸心自囑三更淚,若到人前汝莫流。

  致身三世奉淵源,總是君恩敢道冤。

  年倍吉翂徒控疏,悲同虞顗獨揚旙。

  冀開羅網憐窮鳥,忍聽銀鐺泣夜猿。

  功罪不明疆事僨,勞臣萬死又何言?

  非真情至性之真孝子何能作此詩?如魏藻德《激楚序》言方以智:“父冤如此,子何以生!於是食不肉、衣不帛。卻讌飲聲歌之樂,出入圜扉,省親靡倦,蕭然寒邸,絕無新貴容。午夜露禱拜,疏辭廷對,願以身代。猿腸鵑血,哀動長安。”最終,感動朝廷,“聞以智懷有血疏,日日於朝門外候百官過,叩頭呼號,求為上達。”崇禎言訖,又歎曰:“求忠臣必於孝子之門!”方孔炤由此得生。正如崇禎所預言的那樣,不僅方孔炤為真忠臣,而方以智更是忠臣。明亡後,方以智誓盟:

  天下岌岌,無所逃命。

  善用其死,衆志咸正。

  嚙臂茹肝,干將為證。

  正如侯外廬先生評價方以智:“他是明末復社領袖之一,政治活動家,自負要提三尺劍,糾集志士,改造黑暗世界。”作為復社“四公子”之一,他所到之處:音韻、訓詁、醫學、理學、易學,處處是大家,真才子自不必多言。當修齊治平理想不能伸時,王夫之選擇了退隱,而方以智不得已披緇。王夫之“抱劉越石之孤憤”,傾心著述,將孤憤轉化成六經责我開生面的動力。雖然我家鄉的前賢劉越石在歷史上的名氣稍遜於聞雞起舞的祖逖,但是在屢戰屢敗後,他仍能屢敗屢戰,百折不撓,其精神令人敬重。方以智雖然沒有抱劉越石之孤憤的話語,但他這把神武不殺之劍在疊逢患難淬火後,更加的堅韌,更加的鋒利。明亡已成定局,他仍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將孤憤轉化成禪林中的“冬煉三時傳舊火”。冬灰盡時,仍能日日精進,成為沉寂冬灰中那顆霹靂一聲響的爆豆,將自己的理想、抱負通過禪學表達出來,青原山的禪宗祖庭成為明末遺民的精神家園,由此,不妨稱其為儒家真佛祖。

  有真情者,必有智骨,方以智是明末清初的大思想家,在哲學著作未公佈前,方以智在明末清初四大思想家中排在黄宗羲、顧炎武、王夫之之後,甚至還有將方以智換作李贄,排除在四大思想家之外。但是,隨著方以智東西均等著作的刊印,方以智的思想逐漸被認知,而這種排名正在被顛覆。……方以智以至善統無善無惡,將姚江諸流融會貫通,真正能繼承陽明學的核心精神,死節易,立孤難,真正將孤憤貫徹到底。

  兩本天書

  惟其真,其思想也深,而經過生死關後,方以智練身歸法海,融鐵作金城,呈現出一種豁然飛躍的境界,語言運用爐火純青,思想深度更是登峰造極。此處所言兩本天書,是指《東西均》與《易餘》,二者篇幅相當。除此之外,還有兩本小天書,《象環寤記》與《一貫問答》。這兩大兩小均非常難懂,堪稱天書,總體構建出方以智“一分為三”的思想體係。正如龐樸先生所言:在1962年《東西均》出版前,無人說過方以智是思想家和哲學家。“《東西均》和《易餘》,是兩朵哲學姊妹花。談論方以智為方以智立傳而不提他的哲學成就者,毫無疑問,一定未能讀到這兩部書;凡讀過的人,也毫無疑問,一定會為它的深邃博辯所折服,驚信方以智是近代啟蒙時期的偉大哲學家。”在進入《易餘》成書年代考證之前,先略述旨趣:《東西均》、《易餘》、《象環寤記》、《一貫問答》的主旨可概括為:

  轉瓦罐,分兩半。

  一個環,一根線。

  首吞尾,龍鳳環。

  吞進去,吐出來。

  蜣螂轉,閒弄丸。

  這四種著作從不同角度全方位闡釋“一分為三”。“轉瓦罐”即指《東西均》核心是一個“均”,即制陶器時旋轉的陶均,統一兩端而旋轉。與陶均類似,《易餘》中以播鼗說明“一分為三”:“大一分為大二,而一以參之,如弄丸然,如播鼗然。”(《三冒五衍》。)播鼗即撥浪鼓,撥浪鼓的兩個彈丸,又形象比喻成兩個耳朵,轉動鼓柄,鼓面發聲。兩個耳朵是二,中間轉動的鼓柄即為統攝兩個二的一,總共是三,三又是一。由此,第一句“轉瓦罐”又可換作“轉播鼗”。分兩半指《易餘》,《易餘》核心是“餘”,通過對立面來滋養豐富正面,對立面與正面又密不可分,互為體用;《象環寤記》核心是一個“環”,一分為三不是孤立的,而是組成一個舉一明三的環,這個環是陰陽沖和的龍鳳環,陰陽相互交融,你吞我,我吞你;“首吞其尾,致用者用無首之首。無首之首,首尾之際也。”(《易餘?通塞》。)一根線指《一貫問答》,“一分為三”一以貫之,《一貫問答》强調一貫,儒釋道一以貫之,統和諸子百家,歸根儒學。“吞進去,吐出來”,這是從陽羨鵝籠的故事而來的形象比喻,吞進去,一人全部包容另一人,被吞進去的那個人隱而不見,在一分為三中,可以表現出一,這個一是吞掉另外兩個一後的一,另外兩個一不見了,只見一個一;但同時,這個一又隨時能夠吐出那兩個一。“蜣螂轉,閒弄丸”,這是從立體上說一分為三,這涉及到太极丸春、邵雍的“天根月窟閒來往,三十六宮都是春”,天根月窟即首尾,月窟涉及到亥子之間,這在書中有詳細的注釋,此處不再多言。另外,需要說明的是,如果從立體層次講一分為三,那個轉軸將化作球心,即為中五,以中五為核心,衍生出《河圖》、《洛書》乃至象數易學。方以智將一分為三講得既形象生動,又深邃艱澀,四種著作各有側重,總體一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