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九州图书 > 全部图书 > 思想学术
冷战初期东亚国际关系研究
一、内容简介
本书分为朝鲜战争研究述评与档案信息、朝鲜战争及停战谈判研究、朝鲜战争情报评估研究、美国与朝鲜关系研究、美国与日本关系研究、美国对华经济遏制政策研究以及其他双边关系研究七个部分。作者利用近年来的解密档案文献资料,对朝鲜战争的起源、中国出兵朝鲜、停战谈判、战俘遣返等问题做了深入的探讨,同时对朝鲜战争的深远影响进行了评述。除对朝鲜战争相关议题的研究之外,作者亦对冷战期间美日、日中、日澳间的贸易往来和双边关系进行了探讨。
二、作者简介
邓峰,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冷战国际史研究中心教授,历史学博士,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世界文明史研究中心研究员,曾出访美国和日本等国家。主要研究领域为现代国际关系史及战后美国与东亚的关系,承担与此相关的数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至今已撰写专著一部,主编著作一部,公开发表数十篇与研究领域相关的文章。
三、目录
代序:冷战国际史研究:世界与中国 / 1
一、冷战国际史研究的学术特征 / 2
二、冷战国际史研究的热点问题 / 13
三、冷战国际史研究发展的新趋势 / 19
第一章 朝鲜战争研究述评与档案信息
新档案· 新交流· 新研究——近十余年中国朝鲜战争研究的特点 / 3
一、尤为重视最新解密档案 / 4
二、国际学术交流愈益频繁 / 7
三、拓展研究范围并深化专题研究 / 9
近十余年朝鲜战争研究综述 / 11
一、朝鲜战争的起源 / 12
二、中国出兵朝鲜 / 15
三、朝鲜战争停战谈判 / 18
四、朝鲜战争与中美关系、中苏关系 / 21
五、朝鲜战争的后果和影响 / 24
美英学术界对朝鲜停战谈判的研究 / 27
一、美国学者的传统观点 / 27
二、英国学者的有力挑战 / 31
三、对谈判久而未决的争议 / 34
四、战俘遣返问题的复杂性 / 37
五、核威慑与谈判结束 / 40
美国公布关于朝鲜战争的最新解密文件 / 45
一、学术会议召开及档案发布 / 46
二、中央情报局解密档案 / 47
三、威尔逊中心与杜鲁门图书馆解密文献 / 48
第二章 朝鲜战争及停战谈判研究
朝鲜战争:美国冷战战略得以实现的关键 / 55
一、朝鲜战争的特性 / 55
二、美国对朝鲜战争及冷战的助推 / 56
三、战争对美国外交政策的影响 / 57
试论朝鲜停战谈判的缘起——兼谈结盟政治对中国外交的影响 / 59
一、美国方面酝酿停火 / 59
二、中国拒绝停火提案的深层次缘由 / 64
三、交战双方寻求谈判 / 67
追求霸权:杜鲁门政府对朝鲜停战谈判的政策 / 72
一、借战争之机扩张军备 / 73
二、掩盖战略企图的谈判行为 / 78
三、战俘问题与美国的谈判构想 / 84
美国在朝鲜停战谈判中的战俘遣返政策探究 / 90
一、杜鲁门政府关于战俘遣返的复杂考量 / 91
二、“自愿遣返”原则的确立 / 95
三、僵化的战俘遣返政策 / 101
艾森豪威尔政府结束朝鲜停战谈判的政策 / 105
一、艾森豪威尔调整谈判政策 / 105
二、停战谈判恢复 / 109
三、核讹诈导致谈判结束? / 112
艰难的博弈:美国、中国与朝鲜战争的结束 / 116
一、中美不同的停战谈判政策 / 117
二、美国制定以核攻击为核心的政策 / 121
三、中美围绕核威胁的较量 / 124
第三章 朝鲜战争情报评估研究
美国对中国出兵朝鲜的情报侦察 / 131
一、美国的信号情报侦察 / 131
二、美国的空中拍照侦察 / 134
三、美国的人力情报侦察 / 137
美国对中国出兵朝鲜的情报评估 / 140
一、美国对中国出兵朝鲜的可能性的评估 / 140
二、美国对中国参与战争的意图及能力的评估 / 145
三、美国对中国公开警告的错误判断 / 148
四、美国情报评估失误的内在原因 / 151
美国军事部门对中国出兵朝鲜的情报评估 / 157
一、麦克阿瑟的自负与失误 / 157
二、远东司令部再铸大错 / 161
三、美军误判情报的原因 / 164
第四章 美国与朝鲜关系研究
美国对朝鲜的政策研究(1943—1950) / 172
一、罗斯福维持朝鲜分裂 / 172
二、杜鲁门表面追求朝鲜统一 / 175
三、冷战与朝鲜分裂的加剧 / 179
美国与EC–121 危机
——对1969 年美国大型侦察机被朝鲜击落事件的研究 / 186
一、尼克松政府讨论是否报复朝鲜 / 187
二、美国放弃军事打击朝鲜的原因 / 190
4 冷战初期东亚国际关系研究
三、危机对美国外交的影响 / 195
美国与朝鲜半岛危机的根源 / 200
一、利益考量:美国深深介入朝鲜半岛 / 200
二、强化军备:美国威胁朝鲜国家安全 / 202
三、错误知觉:美国对朝鲜行为的认知 / 203
第五章 美国与日本关系研究
美国对日本经济复兴政策的演变 / 209
一、确立对日经济复兴政策 / 210
二、重视东南亚市场 / 214
三、推动日本加入关贸总协定 / 220
冷战初期美国对日本加入关贸总协定的外交政策 / 225
一、复兴日本经济的局限性 / 225
二、支持日本入关 / 227
三、美国贸易保护势力的反对 / 230
四、英国立场松动 / 235
五、日本入关的深刻影响 / 237
试析1955 年美日关税谈判 / 240
一、围绕互惠贸易协定法的斗争 / 240
二、美日展开关税谈判 / 244
三、日本是谈判的最大赢家 / 246
第六章 美国对华经济遏制政策研究
美国对华贸易管制政策与日中贸易关系 / 253
一、逐步升级对华经济战 / 253
二、NSC48/1 与68 号文件的作用 / 257
三、对华全面贸易禁运 / 259
目 录 5
美国冷战战略与中日贸易关系(1948—1950 年) / 266
一、杜鲁门政府“即拉又打”政策 / 267
二、日本对中国市场的期待 / 270
三、美国内部不同的对华贸易观 / 272
美国对华政策与中日贸易(1950—1952 年) / 276
一、美国对华严格的贸易管制政策 / 276
二、日中双方打破美国经济封锁的努力 / 280
三、美国、日本与远东对华出口管制委员会的建立 / 284
艾森豪威尔政府对中日贸易的政策探究 / 288
一、坚持严格管制 / 289
二、短暂放松管制 / 294
三、严格管制的复归 / 300
第七章 其他双边关系研究
1957 年日本—澳大利亚通商协定形成史论 / 311
一、日澳在经贸上的矛盾 / 311
二、澳大利亚调整对日贸易政策 / 314
三、日澳举行贸易谈判 / 317
四、日澳通商协定的影响 / 320
日苏邦交正常化新论 / 322
一、日苏为复交而靠拢 / 322
二、第一次日苏伦敦谈判 / 325
三、苏联是谈判的赢家 / 328
四、日苏复交的重要意义 / 333
四、编辑推荐
1. 本书属“冷战国际史研究文库”书系之一
该系列由冷战国际史学科创建者之一、华东师范大学冷战国际史研究中心沈志华教授主编,具有很高的权威性。该书系从各个方面反映了冷战国际史的研究成果。
2. 揭示了冷战初期东亚国际关系状态:危机四伏 紧张对峙 热战爆发 阵营敌对 冷战升温
该书重点篇章包括:美国公布关于朝鲜战争的最新解密文件/美国在朝鲜停战谈判中的战俘遣返政策探究/艰难的博弈:美国、中国与朝鲜战争的结束/美国与朝鲜半岛危机的根源/冷战初期美国对日本加入关贸总协定的外交政策/美国对华贸易管制政策与日中贸易关系/日苏邦交正常化新论
五、序言
代序:冷战国际史研究:世界与中国
沈志华
在20 世纪的最后10 年,人们惊异地发现,国际史学界有一项研究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其学术成果之多、之新,学术活动之广泛、之频繁,令其他研究领域望尘莫及,以至人们不得不考虑赋予这一研究以新的概念,这就是关于冷战历史的研究。著名的美国威尔逊国际学者交流中心(The Woodrow Wilson InternationalCenter for Scholars)于1991 年成立了冷战国际史项目(The Cold War InternationalHistory Project),同时创办了专业刊物《冷战国际史项目公报》(CWIHP Bulletin )。此后,“冷战国际史”这一概念便开始流行,并被国际学界广为接受。所谓“国际史”,其含义在于,无论是学者队伍和史料来源,还是研究对象和观察视角,凡在冷战史的范围内,都不能再以某一个或几个国家为中心,而已经构成了一种国际现象。在各国学者的共同努力下,冷战结束后二十年来,在参与者的人数和国度、研究的角度和方法、题目的种类和范围以及档案资料所涉及的语种和国家等方面,冷战国际史研究的确为历史学发展打开了一个新局面。因此,中国《历史研究》杂志前主编徐思彦提出的看法——冷战史研究已经成为“一个新的学术增长点”——毫不为过。在笔者看来,可以进一步指出,冷战国际史研究已经成为一个新的学科增长点。
冷战国际史研究是国际学术界在20 世纪90 年代以来发展起来的前沿性、跨学科研究领域,当前在世界主要国家已成为发挥重要影响的学术潮流,并受到很多国家相关决策部门的重视。本文打算从学术特征、热点问题及发展趋势等方面谈谈冷战国际史的研究状况及其在中国的表现。
一、冷战国际史研究的学术特征
把冷战国际史看作一个新的学科增长点,是因为在学者队伍、研究方法、活动方式等方面,它确有一些引起人们注意的学术特征。这些具有全球化时代学术代表性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以众多冷战史研究群构成的国际学者队伍
与其他学科不同,冷战史研究者们没有组建一个世界性、地区性或全国性的研究会,而是建立起一个个的研究中心或研究群。这些机构和群体的建立,或者以各自的学校为依托,或者以不断设立的研究项目为基础,但无论是常设机构,还是临时组合,他们都异常活跃,并经常按照不同的课题相互结合,交换文献资料,沟通研究信息,召开各种研讨会、书评会、讲演会等。各中心(研究组)几乎都设立了自己的英文网站,用以发布档案文献、研究信息、学术论文等。网络和会议是世界各地冷战史研究者沟通和联系的主要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