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九州图书 > 全部图书 > 文化艺术
魅力无穷话京剧
一、内容简介
详细说明京剧的文化内涵和属于写意的艺术体系;其发展演变及艺术成就。它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决不能把它变为具有功利目的的写实艺术,亦不能把它与外国艺术生硬搀和。
京剧的演唱艺术极为复杂精湛,书中说明了其中发音和字韵的正确运用;演唱的衡量标准;运腔技巧及科学的传承方法。这方面的论述专业性较强。
二、作者简介
吴大徵,南开大学教授。早年看过大量京剧名家的表演,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退休后转而从事京剧研究。著有《谭富英艺术浅论》《谁解其中味(品评京剧)》。在南开大学开过京剧选修课;在一些刊物上发表过多篇有关京剧的文章。2013年个人资料以高级艺术人才专家身份录入文化部文化艺术人才中心人才库。
三、目录
上卷 京剧文化内涵、艺术属性及其成就
吴大徵
京剧奥妙浅述……………………………………………………1
前言——我与京剧的不解之缘………………………………1
楔子 京剧的本质属性——写意的艺术体系…………………6
第一章 传统京剧有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9
第二章 遗貌取神——虚拟化的表现手法……………………20
第三章 程式化的表演——在规范中创造……………………26
第四章 综合诸多表现形式为一体——距离产生美…………35
第五章 京剧艺术以演员为中心……………………………… 43
第六章 京剧的兴衰……………………………………………50
第七章 演员艺术风格的变化
——豪放派、平和派、婉约派和归真派…………………… 69
第八章 主流派与个性化流派——京剧艺术的传承…………74
第九章 京剧成功剧目及其特色………………………………78
第十章 京剧演员之头衔………………………………………92
第十一章 在对比中评价演员…………………………………99
第十二章 演出中的亮点与绝活……………………………120
第十三章 论丑角………………………………………………133
简要的结论……………………………………………………139
附文一 析否定传统京剧的两个观点………………………141
附文二 从一段被“遗忘”的历史说起……………………147
附文三 京剧与传统文化结缘
——浅议京剧演员的成才之路………………………………149
潘克明
解读“三并举”………………………………………………160
京剧发展的当务之急是“剧目创新”,还是抢救传统?…………………………………164
也谈影响京剧发展的原因是什么…………………………167
京剧就是演给中老年人看的…………………………………169
京剧就是给人娱乐的…………………………………………171
京剧怎样与影视联姻…………………………………………174
京剧进课堂之愚见……………………………………………176
九十五年前兴“话”灭“京”的大辩论……………………178
评周作人的“京剧应废”论…………………………………181
从张庚的体会联想到的………………………………………185
是京剧“落后”,还是自身落伍?…………………………187
从《一捧雪》说到戏改………………………………………190
惨不忍睹的京剧电视连续剧《赵氏孤儿》………………193
老布什买真丝龙袍与《新白蛇传》…………………………195
与大学生聊京剧(三则)……………………………………197
京剧“戏说”三人谈…………………………………………206
京剧观众审美心理的独特性………………………………209
聊聊骨子老戏…………………………………………………213
京剧的“游戏规则”应当遵循………………………………216
京剧与布景……………………………………………………219
应该倒过来才是……………………………………………222
流派开放性的一个例证………………………………………225
马连良给我们的一个启示…………………………………228
麒派魅力从何而来?………………………………………230
说唐韵笙……………………………………………………233
“样板戏”与“激情燃烧”的岁月回忆…………………237
京剧音配像二题……………………………………………241
《武家坡》《汾河湾》和《桑园会》之比较………………244
程婴精神不值得肯定吗?……………………………………247
熊允为
关于京剧流派研习中若干问题之讨论………………………250
浅谈京剧老生行当余杨两派艺术……………………………261
由旧京剧舞台上的检场人所想到……………………………265
由电影《梅兰芳》中的一个情节的讨论谈京剧舞台的“表演主体”意识……………………………………269
李育民
京剧《洛神》和京剧《洛神赋》……………………………275
下卷 京剧演唱技艺的研习与继承
舒同林
浅谈京剧老生演唱中的吐字发音……………………………281
于志群
“润腔技巧教学法”是精准地传承京剧声腔艺术的技术保证……………………………………………305
熊允为
关于京剧中归韵、收音问题的体会…………………………331
京剧字韵漫叙…………………………………………………342
跋 —— 振兴京剧此其时矣…………………………………364
附:京剧行当及所饰剧中人和突出演员表……………………366
四、序言
京剧奥妙浅述
前言—— 我与京剧的不解之缘
笔者生在北京,幼年及少年时长在北京。彼时京剧经历了空前绝后的繁荣后已开始衰落,但衰落的迹象尚不十分明显。在幼年时的印象中,京剧仍然是人们茶余饭后淡论的主要内容。收音机里播放的节目中,京剧占了很大比例。比我年长一辈的人,几乎没有不喜欢京剧的,不管是达官显宦,还是贩夫走卒;而且他们都相当内行。
我幼时曾随家中长辈听过京剧 ,但因年龄尚小,对故事情节似懂非懂,对唱基本听不清楚。只是当看到武戏时,台上开打并翻跟斗,才有了精神。故幼年听戏的经历对我以后热爱并钻研京剧的生涯,并无明显的影响。
解放后人们都爱看国产的宣传先进人物的电影和苏联进口的电影,大概年轻人尤其如此。觉得京剧表现的内容比较落后,而且也看不太懂。
1956年,彼时我大学尚未毕业,偶尔在清华大学礼堂,看了两出较易看懂的京剧——《智激美猴王》(李少春主演)和《拾玉镯》(李慧芳主演)。看了之后大为高兴,觉得京剧确值得看。自此时开始,逐渐爱上了京剧。
有人说看京剧如同吸毒,一旦上了瘾就极难戒掉。这自然是一句戏言,但也确是事实。不过两者还是有所不同:吸毒有害,看京剧有益无害;吸毒立刻上瘾,看京剧要有个入迷的过程。这个过程对我来说非常之短。原因之一是我幼时的北京作为故都,其社会风貌与民众气质和京剧中所表现的仍很接近,故对京剧中的人物都有似曾相识之感,因而极为亲切和熟悉;尽管戏台上演员的装束和表演与生活中见到的人物并不形似。原因之二是当时一大批名演员尚在。四大名旦中的梅、程、尚、荀四家,后四大须生马、谭、杨、奚四家,前辈名丑萧长华、前辈架子花脸侯喜瑞均在。继起的裘盛戎、叶盛兰、李少春、张君秋、袁世海、杜近芳、赵燕侠等已经成名,并有相当成就,有了吸引观众的能力。因此,我很快就成了戏迷。
除了有幸看过梅兰芳的四出戏外,我集中看的是当时北京两大著名京剧团体——北京京剧团和中国京剧院名演员所演的戏。二流演员的戏,因演不出光彩,故极少问津。我看戏时正值年富力强之际,多出戏看了过目不忘。不少名演员的表演给我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但因工作学习较忙,除了看戏之外,对这些演员为什么演得这么好,原因何在,京剧的优势在哪里,这类问题从未想过。这样我从1956年到“文革”开始,看了十年好戏,仅留下了大量感性记忆。
对“文革”中的几出“样板戏”,“被迫”看过多次,总觉得比传统戏相去甚远,但差在何处,当时也未想过。
十年动乱后,拨乱反正,传统戏恢复演出,但当时名演员已大为减少。剩下来能演出的,已属“残兵败将”,凑不成象样的演出集体;但他们的艺术还在,还值得看,所以在上世纪80年代,还看了些戏。
随着当年的名演员不能登台或去世,演出质量日趋下降。到了90年代,虽有时还去看戏,但往往是乘兴而去,败兴而归。这样下去,我看戏越来越少。看戏反而不如看些回忆录和评论集,在回味与咀嚼中得到些满足。
回想我当年亲历的京剧繁荣的盛况:观众满坑满谷,一票难求,人们看得如醉如痴,叫好声震耳欲聋,满城争说梅兰芳,人人以懂京剧为荣。而今京剧演出的剧场外,已是“门前冷落车马稀”。偶至北京前门外,见当年京剧大王谭鑫培经常在彼处演出的中和戏院,虽未坍塌,但只见大门紧闭,房顶杂草丛生,心中不禁感慨万千,辛酸不已。于是想写一本书,把京剧何以有如此大的魅力说清楚;哪怕今后京剧衰亡了,我也要为它写个墓志铭,说明它曾经辉煌到何种程度。但此书如何写,包括哪些内容,心中尚无头绪。
京剧爱好者多为票友,他们在票房中演唱,甚至粉墨登场,并从中找到感情的寄托。我对此则毫无兴趣,而是愿结合着当年看戏的感性记忆和评论、回忆文章,思考有关京剧的各种问题,如京剧的本质属性、名家艺术的文化内涵和外在表现(即艺术风格)特色,以及京剧为什么样有如此大的魅力等。
这种兴趣的转移或者和我长期在高等学校工作有关。对于碰到的问题,总想弄清其究竟。不满足于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在90年代未至世纪之交,我曾写过两本书。一为《谭富英艺术浅论》。其目的是鉴于京剧观众及内行对谭氏艺术评价偏低,而为他抱不平,指出他有独特的艺术品成就(其实笔者和谭氏并不相识)。另一为《谁解其中味——品评京剧》。这是一本论文集。对名演员和一些剧目,提出个人看法。此二书虽也提出一些带有理论性的看法,但自以为远未能把京剧种种的奥妙说透。
嗣后于90年代末,我和南开大学及一些兄弟单位的京剧爱好者,组织了一个京剧沙龙。参加者多为当年看过传统好戏者。这个业余京剧爱好者组织并非票房,大家聚在一起不是唱戏,而是以漫谈的形式研讨京剧的各种问题。大家共同讨论,互相启发,提高认识。一次在准备发言时,我忽然想到,如果说话剧和电影是写实的艺术,则京剧属中国独创的艺术体系——写意的艺术体系(后来在杂志上发现已有人提出过类似的观点)。前者追求的是“真”,后者追求的是“美”;前者有功利作用,后者只是艺术欣赏,或曰审美,没有功利作用。若以这种看法为纲,有关京剧的诸多问题有可能迎刃而解,说得清楚。
由于偶然原因,笔者不幸于2003年患病。经过9年之后,病情才有好转。于是又自不量力地想写一本探讨京剧为什么这样引人,其奥妙何在的书。
经过一段时间,我终于写成了这样一本书,但我对它并不很满意:
1.由于多年不动笔,书中意思的表达、文字的组织、词语的选用均不够理想。
2.我在书中所写的内容,基本上是我数十年心中的“原始积累”,无力再去看书,扩大知识面。所引用的资料,也无法一一查找、核对。如有与原资料有出入,请原作者原谅。
3.我毕业于清华大学,长期从事理工科工作。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学知识知之甚少。所写的内容多是自己慢慢悟出来的,因此水平有限。也许遗漏不少重要问题。书中的内容,也未必能回答“京剧奥妙”何在这一问题。
4.书中的叙述和举例有重复之处,为了叙述的完整性未作修改。
我之所以决定写这本书,是因为此书尽管有上述缺点,但相信还能表达个人的想法和观点。只怕再过几年,精力更差,遗忘的东西更多,根本写不出来了。
因此,此书对京剧研究者、爱好者,能起到一点抛砖引玉的作用,我就很知足了,不敢有过高的奢望。书中若有不当之处,敬请读者不吝指正。
2014初夏于南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