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九州图书 > 最新动态

李海文谈《师哲回忆录》回看党史与党史中的重要人物

来源:搜狐读书频道    信息员:    更新时间:2015年06月25日

  导言:近日,搜狐读书、九州出版社、北师大思想国社团合作举办的"思想国文化讲坛"邀请了中共党史研究学者李海文老师开展讲座并进行现场互动。李老师从新版《师哲回忆录》谈起,带大家以师哲先生的角度回看党史与党史中的那些重要人物。

 

 

  毛泽东周恩来翻译 亲历领导人私密事

 

  主持人:李海文老师了解很多历史背后珍闻,她是位国宝级的中共党史的研究学者,也是资深的中共研究工作者。我也是第一次和李老师接触,也是非常渴望聆听她的报告。

 

  我先简单介绍一下我读《师哲回忆录》这本书的感受。

 

  这本书有两个非常明显的优点。第一,唯有细节最动人。书中披露了很多细腻详细的历史细节,包括人物的喜怒哀乐、各自的性格,以及生活里的一些细节,这是出于师哲老先生本人观察看问题的视角的独特性。比如,我在读书的过程中发现毛岸英的小名叫永福,毛岸青的小名叫永寿,这是读其他的书看不到的。还有像王明在留苏的时候,他的同学们都称呼他外号“小鬼”,意思是说这人人小鬼大,很机灵,心眼多。这都是看其他的党史著作都没有的。

 

(毛岸英与毛岸青)

 

  还有很多故事性非常强的内容。比如,江青怎么跟毛泽东认识、接触,婚后她怎样到重庆吃、喝、用花了几百万边币的找师哲报销等等。还有叶群跟林彪是如何认识的书里也有提及,朱德是他俩的牵线媒人,他当时请叶群吃饭,最后以命令式的口吻要求叶群同意林彪的求婚。最有意思的是,他连当时人说话的神态语气这些很细微的地方都能回忆得很详细很清晰。再比如毛泽东准备到重庆参加和谈,登上美国的飞机那一刻,美国代表赫尔利一脚踩着登机的梯子,一脚凌空,双手抓住机梯,吱哇乱叫。这种事件他都能回忆出来并写到书里,说明这本书细节十分充实、可读性非常强。整本书通篇没有大段引用其他中共党史的文献,也没有意识形态方面的说教与探讨,完全是用通俗口语化的文字对历史事件娓娓道来。相当强的可读性是这本书的显著优点之一。

 

  第二个优点是这本书非常有学术价值,披露了很多历史事件背后的秘闻。包括在肃反期间、抗战期间,苏联如何处理中国的问题,中苏谈判是如何进行的;还包括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王明,这些党的领导人几十年间经历的各种事件,以及他们处理这些事件的态度和为人处事的方式。这些是其他的回忆录都没有体现出来的,具有非常高的文献价值。研究近现代史及中共党史的权威,著名学者、教授沈志华和杨奎松也都非常看重这本书的历史价值、学术意义。师哲先生亲身经历了很多历史事件,包括长期在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身边当俄文翻译,他是历史的见证人。有些可能周恩来都没有参与的重大事件他都参与了。这就保证了这本书具有很高的历史文献价值和长久魅力,可以恒久流传下去。

 

  下面请作者李海文先生给大家谈谈她写作这本书的一些感受,谈完之后希望大家抓住这个机会多多提问,向李先生请教。下面咱们欢迎李先生。

 

  师哲:我没入共产党 就是陕西黑帮头子

 

  李海文:非常高兴跟大家见面。在我从事专业的党史研究工作之前,曾经当过八年的中学老师。现在咱们在师范大学,相信你们当中很多人将来也会走上中学讲堂。八年的中学教学工作经历很难忘,对我的一生都有很多的帮助。

 

  今天讲坛是思想国社团举办的,思想国的理念是“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我们就从这讲起。

 

  我访问过很多人,其中包括国家主席、书记处书记、部长、将军。他们在谈到毛主席、周总理时,都是仰视的态度。而师哲跟他们不一样的地方在哪儿呢?他是以平视的角度在叙述,他在说到他们的时候感觉很平等。我就想,他为什么会跟那些干部不一样呢,要怎样才能有这种“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呢?师哲在苏联呆了十多年,他可以阅读俄文,当时就看了大量的马恩列斯的书。1962年我们国家跟苏联关系不好了,因为他是亲苏派,所以就被软禁了。他被软禁以后做了什么事?他利用这个机会,把列宁全集从头到尾校了一遍。我们现在的干部,包括搞理论的干部,也很少有人能够把列宁的书或者马克思、恩格斯的书从头到尾读一遍。我从报纸上看到人民大学有一个教授,花了几十年的时间读了一遍。像我们也就只是读《列宁选集》四卷本,《马恩选集》四卷本或者两卷本。人要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首先你要有知识。列宁有一句话:学习,学习,再学习。一个共产主义者首先要多继承人类的知识,有了知识储备才能够建立独立的精神和自由的思想,而不是成为一个所谓的“愤青“,成为一个只会发牢骚、只会指责别人的人。通过知识的累积才能成为一个能够提出建议推动社会前进的人。

 

(师哲青年照)

 

  另外,我曾经问过师哲一个问题。我说:“伯伯,你要是不参加共产党,你会怎么样?”他回答:“我要不参加共产党,我就是黑帮的头儿。”为什么这么说呢?这要从当时的历史环境说起。他是1905年出生的,陕西韩城人,和司马迁是老乡。那时候的陕西有一个会党叫“哥老会”。我们国家是一个封建的国家,民间很难产生资产阶级的政党,有组织的都是会党,当时孙中山革命也很大程度上利用了会党。哥老会就是这些会党中之一,除此之外还有四川的袍哥会、广东的三合会、遍布全国的青红帮等,另外陕西还有刀客。发动西安事变的杨虎城就是刀客出身。所以师哲会说要是不参加革命可能就是黑帮、会党或者刀客的头儿。因为在当时社会,人的发展可能性是有限的,路就这么几条。人毕竟是应时而生的,时代造就人物。魏野畴同志(编者注: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优秀党员和宣传活动家)在西安创建的共产党组织,另外在更早的时候,恽代英成立互助社,也派了一些人到西安和关中去工作,也在那儿传播马列主义。他当时在西安读书,这让他有条件接触到了马列主义,他才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这是他个人的选择,也是时代的产物。

 

  现在我们的社会是一个多元的社会,我们可以有各种各样的选择。周恩来说过,他是反复的“推求比较”之后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你们也会有各种各样的选择,如果想要有一个正确的选择,首先要想这个问题:我想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胡耀邦亲批撰写回忆录:与机密材料放一处

 

  李海文:师哲在苏联呆了15年。当时世界上只有苏联一个国家是社会主义国家。斯大林的功劳就是在一国建成了社会主义。当时苏联搞了肃反,产生了排外心理,不太相信外国人,比较容易怀疑外国人是不是间谍。在这样的情况下,师哲就离开了格贝乌(编者注:西伯利亚内务部保卫局,初创时期的契卡,契卡是克格勃的前身)。他到莫斯科当了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任弼时的秘书,同时兼任伊万诺夫国际儿童院的院长,这时他才接触到了毛岸英、毛岸青,所以才会知道张老师刚才讲的毛岸英、毛岸青的小名叫永福、永寿。我们从1937年开始筹备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七次代表大会。共产国际感觉要是再派一个外国人来参加我们的七大会比较困难,于是就派他来了中国。他就跟着周恩来、任弼时一起回到了中国,只不过他的身份是共产国际的工作人员。

 

  当时在延安是实行供给制,要在延安生活总要有一个户头,有一个地方住。现在不发粮票了,我们上大学的那个时候还发粮票。你要有学生身份才有人发你粮票。因此,他便当了任弼时的秘书,以这样的一个身份待在延安,而他实际上负责的是中国和共产国际和苏联、和斯大林的联系。在处理中国和中国共产党的问题上,斯大林是不让别人插手的,多是由他自己亲自来处理的。师哲就负责这些来往电报的翻译,所以他了解了很多比较深入的情况。

 

(师哲与毛泽东、斯大林合影(毛泽东左侧为师哲))

 

  1947年的3月,胡宗南进攻延安,共产党需要撤离。转战陕北前,毛主席下令,让他把所有来往的电报都烧了。他烧的时候,毛主席就领着李讷在旁边玩耍。等他烧完了,毛主席过来拿棍挑一挑纸灰,看是不是烧得干净。

 

  师哲为什么要写回忆录呢?我觉得,他有一种责任感,认为应该把中苏关系真实的情况讲述出来并保留下来。他1978年回到北京,1980年给他做了结论,给他进行了平反。他给胡耀邦写了一封信,说:“我想写回忆录。”胡耀邦回复说:“你可以写,自己写。”回忆录写完了就被送到了中央档案馆,中央档案馆打印了若干份。我们中央文献研究室也有一份,由档案室的负责人亲自保管,他将其放入一个保险柜,那个保险柜专门保管最机密的资料。

 

  1966年第一个进秦城监狱:每天回忆历史

 

  李海文:1986年,师哲得了中风,当时他81岁。他把我找去,对我说:“我想在活着的时候,要看见书出来,不愿意光放在档案馆里。”当时我特别忙,正在参写《周恩来年谱》和《周恩来传》。一直到1989年,《周恩来年谱》和《周恩来传》都交付印刷厂了,我才有时间了。这本书我花了一年半的时间才整理出来。我当时在中央文献研究室工作。文献研究室主要研究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任弼时、邓小平、陈云,有很多的文献资料,我在其中参阅了很多相关的档案给他进行了补充。比如师哲随刘少奇去莫斯科这部分。刘少奇有一个报告,分为第一部分、第二部分,有很多内容。后来有人问我,那么多内容他怎么记这么清楚?我说那是我查的报告。再比如,1956年刘少奇、邓小平一块去苏联去处理波匈事件。师哲的记忆跟我看的报告不太一样。我跟他说,我看过什么报告,报告里是怎么讲的,我拿出文字的东西,他基本都认可。有的地方他不认可,他说我记忆的就是这样。因为我是整理者,所以我要尊重他的意见,不过同时我会做一个注释,说明我了解实际情况。因为这毕竟是他的东西,他不认可的话,你只能这样做。

 

  师哲是陕西人,周总理曾对他说:“你和王炳南(编者注:原中国外交部副部长)你们都是陕西人,都那么倔。”他就是这么一位陕西汉子,倔,犟,敢作敢为。 我给他的文字,他非常快就能给改好了。如果他认为我整理的不行,就把我找去谈。

 

  他当时80多岁了,而且身上还有病,不过他的思维非常敏捷,往往一谈就谈四五个小时,记忆力非常好。我今年已经71岁了,我和爱人讨论过,回想过去,还能记住多少事?感觉很多已经记不住了。你们现在还年轻,但是假如你再过十年再回想现在的大学生活,你还能记得多少事,你还能记得多少个同学?师哲确实有超群的一面。我问过他:“你怎么记这么清楚?”他说:“我是翻译,我既要听苏联人怎么讲的,然后把这些话原封不动翻成中文,我也要很注意的听中国人是怎么讲的,然后把它再译成俄文。我是用脑子的。”所以,我们在生活中也要多用脑子,也要用心来生活,要让自己的每一天都有所得,每一天都有所进步。

 

  另外,他记忆力好还有一个原因。他受审查的时间很长,1966年他就被关到秦城。秦城原来关了很多战犯,文革爆发很多干部被打倒,那里也就关了很多高级干部。他说:“我是6601,我是1966年第一个被关到秦城的人。”他到了秦城以后,要反复的想历史上的这些事。我有一个体会,凡是文化大革命受过冲击的人,你去找他谈历史,一般都回忆的比较清楚;文化大革命没怎么受过冲击的人,你跟他谈历史,都不怎么记得。没怎么受冲击的人天天还有很多工作要做,现实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以前的事反而记不了太清楚。

 

  坚决反对毛主席同江青的婚事入书

 

(毛泽东与江青)

 

  李海文:师哲受了这么多的磨难,最后能写出这样的一本书来不容易。从这个书可以看出来,他对毛主席感情很深的。比如说他不让发表关于江青的这一段。他当时给我写了一个条子,大意说为什么要把江青放到书里头,毛主席在纪念堂,而江青是什么人?当时刚给江青判了刑,怎么能把江青和毛主席并列?他坚决不同意把毛主席和江青的婚事放到里头。当时我尊重了他的意见。现在他要活着的话今年就该110岁了。我想过了这么多年了,对江青现在也有各种各样的说法,不是还有人要给江青过生日嘛,我觉得应该把师哲所知道的江青公布于众了。所以,这一次我就把那一部分公开了。

 

  1943年,共产国际快要解散的时候给师哲分配了到社会部的工作。因为他在苏联就在克格勃的前身格贝乌。在社会部时期,他处理过好几个案子,这些案子涉及到很多的人,当时我没有办法里对这些案子做出判断,不知道到底处理的对还是不对。这些人最后怎么样了呢?师哲当时离开社会部了不太清楚,我自己也不太清楚,所以这段我就没在书里表现出来。后来有一个同志叫郝在今,他写《中国秘密战》花了14年的时间把这些案子都搞清楚了。这次我专门请他看了,他认为师哲说的基本上都是真的。但是因为师哲离开社会部,最后怎么结案的他不清楚,我就只能做注释说明。大家都知道,文化大革命我们搞了很多的冤假错案,我不能给师哲写回忆录时再搞出冤假错案,我得负责。郝在今考证了14年,考证清楚了才把它放到书上,这种行为是负责的。

 

  我就说这么多,你们有什么问题可以提出来,我愿意跟大家交流,我也难得有机会跟这么多年轻人接触。你们有什么问题请提出来,我愿意回答你们的问题。

 

  主持人:欢迎大家多多提问。

 

  毛泽东 白崇禧 蒋百里:谁提出论持久战?

 

  问:李老师今年是抗战胜利七十周年,您说的这个18年期间也包含了部分抗战时期,《论持久战》是毛泽东的非常有名的光辉著作。我前一段听白先勇先生讲《论持久战》是他爸爸白崇禧最先提出的,在台湾也有这种说法,大陆现在也有这种说法。我前一段看资料说《论持久战》是斯大林提出的,毛泽东仅仅是具体化而已。我不知道哪个对、哪个错。

 

  李海文:这是我第一次听说是白崇禧首先提出的说法。我也第一次听到说斯大林对中国的抗战做过这样的功绩。不过我听过一个版本是有一位叫蒋百里的老先生提出过。他是一个军事家,曾在日本学军事,考试得了第一名。日本规定第一名授一把军刀,他让日本人把军刀授给了他这个中国学生。他曾经提出过,中日战争必然是持久的。但是我没有看过他的书,不知只是一个观点,还是有阐述的。我认为毛主席的《论持久战》是非常了不起的文章。毛主席的军事著作都很有哲学思想,讲得非常透彻。

 

  1938年周恩来在武汉,和其他共产党人创办了《新华日报》,并把《论持久战》印成小册子,夹在报纸里发行。打台儿庄战役时,周总理派了张爱萍到台儿庄。张爱萍见过李宗仁,就向李宗仁介绍了论持久战。李宗仁跟白崇禧的关系是非常好的,如果说白崇禧是先提出来的话,李宗仁会那么感兴趣?后来李宗仁回国后,见到张爱萍还一眼认出来了,说明他对此事印象很深。我只是用一个反证例子。我不太知道白先生是怎么论述的,这种说法有什么根据。咱们研究历史,都得由事实来说话。

 

  问:李老师我想问一下,您这本书这次再版的主要增补的内容是哪些?

 

  李海文:就是我前面讲的,一个是毛主席跟那个江青的婚事,还有一个就是整风运动他处理的那些案子。后面还增加了一个大事记。大事记是整理第一版回忆录时就写了,当时出版社不同意用。我碰到一个年轻人,他说看了大事记就比较容易了解书的内容了。因为又过了这么多年,现在很多人没经历过那些事情。另外,这一版还增加了一个中外人名对照表。这个也是师哲在世的时候就弄好了,这次又找了新华社的专家李树华帮忙核对。他生在苏联,母语是俄语,这次又翻了好多字典,帮忙核对了人名。除此以外,这一版还增加了人名索引,人名大概有600个。我认为这样就更有一本学术著作的样子了。

 

  毛泽东:最干净的还是工人农民

 

  问:李老师您好,我是北师大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共党史专业的研究生,今年研一,刚进中共党史研究领域的大门。我想问的一个问题是,您刚才提到了再版的《师哲回忆录》,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与历史价值。我在将近一年的研究生学习之中,看到很多历史大事的亲历者的回忆录,或者是他们的自传,或者是后人们给他们写的传记,那么按照您这么多年治学积累的经验,如何判断一本回忆录,或者人物传记的学术价值和历史价值所在呢,他们的标准是什么呢,谢谢。

 

  李海文:怎么来判断价值呢,首先要判断是否讲的是真话。如果讲的是真话就有价值;如果讲的是假话就没有价值,是不是?研究历史首先要确定符合或不符合实际。我认为历史是一门科学,科学性表现在哪儿呢,就首先表现在要符合实际上。那我们怎么来判断所讲的事实是不是真的呢?就是多读。你读得多了,对历史就有了基本的把握,在比较中就可以进行判断了。另外还有一种方法,就是通过结果来向前推。历史是有逻辑的,你可以看这段历史符合不符合历史逻辑。

 

  问:老师,我也看过您的另外一本书是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的《师哲口述中苏关系见证录》那本书和这本书之间有什么关系?

 

  李海文:因为它是当代出版社出版的,只用了解放后的部分,解放前的部分没用。

 

  问:李老师您好,我是北师大的青年学生,我现在看的东西还不多,我想表达一下我的看法,一是我们讨论的很多东西都跟伟人及伟人历史有关系。我想说一下我对伟人的看法。我觉得伟人之所以伟大,他可能有很多的才华,可能要很强的能力,并不一定是智慧超群,要做出多么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事情。我觉得伟人就是在合适的时候,出现合适的位置上,做出了很正确的事情,积极地影响了历史,他就是伟人。作为听您讲座的一个学生,我想问一下,依您对师哲先生的了解,您觉得,师哲通过这18年和毛泽东相处的时间,他是怎么看待毛泽东这个人,怎么评价青壮年时期的毛泽东?谢谢老师。

 

  李海文:我这本书里有一章叫《毛泽东的神韵》,师哲有时候跟我讲毛泽东一讲就讲好几个钟头,这一章就是我专门写他对毛泽东的评价的。

 

  问:大意能否请您说一下?

 

  李海文:他对毛泽东有这样一个评价:毛泽东首先考虑的是中国人的事情,而王明常常替“别人”考虑。毛泽东能够提出来“自力更生,独立自主”,他和王明的出发点就不一样。毛泽东说:“最干净的还是工人农民,尽管他们手是黑的,脚上有牛屎,还是比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都干净。”毛主席来自于群众,有爱群众的感情。你可以详细看看我的书,我就先讲这两点吧。

 

  主席对周恩来被诬登报退党一事啥态度

 

  问:李老师我想请教您一个问题,张老师介绍,您是研究周恩来的专家,所以我刚好想问一个,中共党史里面非常重要的一个事,关于“伍豪启事”事件(编者注:伍豪,周恩来总理在在五四时期用过的笔名。国民党特务曾用伍豪的名义在多家报纸上刊登了伍豪脱党启事,企图污蔑周恩来、瓦解共产党。)。在文化大革命中,学生出于打倒周恩来的需要,翻出申报里面的启事。这个毛泽东很清楚这个事件的始末,也在延安的时候对此事件做过公开的结论。但是学生把这个事闹出来以后,毛泽东在这个问题上一直没有表态,对周恩来形成了很大的压力。在周恩来得了癌症以后,几次住院,毛泽东都没有表态。直到总理在1975年最后一次入院的时候,毛泽东才表了个态。为什么毛泽东对此事件很清楚但一直不表态,您能说说理由吗?

 

  李海文:你说的这个不太符合事实。毛泽东表过两次态,第一次的时候,毛主席说把这个东西要存中央文革。第二次就是很明确的表态了。

 

  问:在私下?

 

  李海文:不是私下。你去看《毛泽东年谱》和《周恩来年谱》,里面都会提到。我现在脑子转不了那么快,记不清是哪年哪月哪日了,我跟你说不了那么清楚,但是毛主席是表了两次态,第二次是很明确的。

 

  问:总理最后的一次住院?

 

  李海文:不是,第二次我记得是1968年,第一次是1966年还是1967年。你们可以去看《周恩来年谱》和《毛泽东年谱》。总之不是你说的1975年。

 

  【补充】1967年的5月,天津南开大学造反派在20世纪30年代的旧报纸里翻到一则"伍豪等脱离共党启事"。江青拿到这则启事,5月17日,报送林彪、周恩来、康生并附信说:"他们查到一个反共启事,为首的是伍豪(周xx),要求同我面谈。"周总理收到江青的信后,把这件事告诉了夫人邓颖超,邓颖超动员西花厅的工作人员查报纸,查到《时报》在1932年2月16日、17日两天刊登了这则启事,18、19日,《新闻报》刊登,《申报》——当时中国最大的报纸在20日、21日也登了。周总理很认真地阅读了这则启事,然后说"再查,还有一条消息是当时在上海的党中央反驳国民党的。"

 

  2月22日的《申报》广告栏里查到只有45个字的启事是这样写的:"伍豪先生鉴:承于本月十八日送来广告启事一则,因福昌床公司否认担保,手续不合,致未刊出。申报馆广告处启。"两条消息都找到后,周总理让请来新华社的摄影师钱嗣杰,把所有登载那则启事的旧报纸一一拍照。

 

  周总理收到江青的信两天后,即5月19日,在江青信上批道:"伍豪等脱离共党启事,纯属敌人伪造。我当时已在中央苏区,在上海的康生、陈云同志均知为敌人所为,故采取了措施。"同日,周总理又为此写信给毛泽东,将一九三一年至一九三二年的有关事件编为《大事记》,一并送毛泽东阅。信中说:"连日因忙于四川和内蒙问题,并同内蒙军区请愿战士分批谈话,直至今天才抽出一天工夫翻阅上海各报。""现在弄清楚了所谓‘伍豪等启事’,就是一九三二年二月二十日的伪造启事","伪造启事和通过申报馆设法的处置,均在我到江西后发生的。"毛泽东阅后批:"送林彪同志阅后,交文革小组各同志阅,存。"

 

  1967年12月22日,北京大学历史系一学生给毛泽东写信,反映他在1932年上海的报纸上发现《伍豪等脱离共党启事》。毛泽东1968年1月16日在这封来信摘要上批示:"此事早已弄清,是国民党的造谣污蔑。"见《周恩来年谱》(1949-1976)第3册第154页、213页)

 

  毛泽东很喜欢华国锋 评语:三好同志

 

  问:李老师,出版这本书是师哲先生一个美好愿望,我想问这本书出版时是在师哲先生去世前吗?

 

  李海文:是的,他是在1997年还是1998年去世的,这个书是1991年就出版了。当时我开始给他整理的时候,他已经偏瘫了,基本不能出门了。他们家的阿姨跟我也问过我能否整理好,她觉得我完成之前他可能就不在了。可是人就是这样,身体状况跟精神状态有很大的关系。书出版以后,师哲成了明星,日本人、韩国人、印度人、俄罗斯人、美国人、德国人、乌克兰人都来找他,日本NHK还给他拍了一个电视片,他很高兴。不过他90岁之前,复兴医院每年都给他输液,过了90岁以后,医院就不给他输液了,怕输液再出点什么事。他过了90岁以后身体就不太好了。

 

  问:师哲在毛主席身边工作到1957年,据我看材料1955年毛主席就和华国锋见面。当时毛主席想了解家乡情况,而华国锋正好是湘潭地委书记,于是给毛主席看了华国锋的三篇文章。毛主席读后认为他的文章写得很不错,于是希望和华国锋同志见面,中央开会便把华国锋同志请来了。那是毛主席第一次和华国锋见面,当时毛主席很喜欢华国锋,给他的评语就是三好同志。请问师哲曾与您谈过这件事吗?

 

(毛泽东与华国锋交谈)

 

  李海文:师哲是在毛主席身边负责外事的,他没跟我谈过。关于毛主席见华国锋一事,根据我对华国锋的研究,他第一次与毛泽东见面是毛主席到湖南召见省委书记谭余保、胡继宗、徐启文、华国锋。当时华国锋任湘潭地委书记,汇报洞庭湖区防治血吸虫的情况,他们是这样认识的。

 

  问:那请问毛主席到湖南开会请华国锋参加是哪年呢?

 

  李海文:是1955年7月。

 

  问:老师好,我想请问您,您看很多人的日记、回忆录,包括中共很多领导人的回忆录。我有一个很深的印象,那就是他们很多人在文革普遍受到审查等不公正的待遇。实事求是的说,文革毛泽东是有责任的,但他们出版的回忆录中对毛泽东的形象还是十分维护的。我觉得回忆录是真实性比较高的一种资料,我比较想知道,他们在回忆录中对毛泽东形象的维护,是出于他们自己本身的真实想法,还是说受某种客观原因,尽量避免文革与毛泽东牵扯太多?

 

  李海文:我觉得他们对毛泽东的认识是比较全面的。邓小平讲过,如果没有毛泽东,我们还在黑暗中摸索。比如说师哲,他文化大革命受了很多的罪,但是他对毛泽东的认识还是很全面的,他不是看一时一事,而是看整个历史。

 

  毛主席烧掉中苏关系档案 苏联还有?

 

  问:日记、回忆录都属于主观性相对强些的史料。师哲先生的回忆录是通过您给他整理,在整理的过程中,除了他本人之前的手稿之外,您又翻阅了很多资料去佐证,最后形成一个定论。您也说过,您跟先生也有分歧的地方,您在下面就用的注释来说明。我想问的问题就是,回忆录会不会带有很多主观因素?像蒋介石的日记,是每天不停的记录的,还可以落实到确定的某一天。但是像师哲先生,出于主客观的因素就没有机会每天记录自己的事情。您刚刚也提过,他晚年时遭受了长达十数年迫害、隔离,这使他对于前面发生的事情反而更加清晰。那么他在写回忆录的时候,主观意识会不会占为主导,让他将一些其实在整个历史时段里不是特别重要的事情在脑海中强化了。那么,作为回忆录的编辑者、整理者,您是怎么来处理这样的关系的?希望您能分享一下这样的经验,或者在阅读《师哲回忆录》当中,提供一些建议,让我们更好的理解回忆录。

 

  李海文:我觉得中苏关系是影响中国革命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关于师哲的回忆录,因为他是翻译,不可避免地接触到了有关中苏关系的事情。所以在我看来,他回忆的这些事情都是很重要的。而且至今为止,关于这一部分的档案还没有公开。毛主席虽然把我们党保存的烧掉了,不过这些东西在苏联还有,但是苏联人也没有公布。

 

  问:最后一个问题。您跟师哲老先生接触,包括他自己也写了20多万字的回忆录的文稿。在您的采访过程中,他最大的遗憾是什么,哪些事有不足,留有遗憾,哪些话他没说出来?包括对师哲先生个人的一些评价,请您谈一谈。

 

  李海文:我跟师哲接触,觉得他没什么遗憾,他是一个非常爽快的一个人。我也给别人整理过回忆录,但是为他整理回忆录是效率最高的。比如我给他送过去,他可能当天就看,第二天就打电话说让我去取。用很短的时间就已经改好了,交还给我。如果他认为有的地方我写得不好,就找我再谈。我觉得他没有什么特别的遗憾。

 

  问:就是想说的都说出来了,都表达出来了?

 

  李海文:他是一个很爽快的人。比如之前我送给我一个同学一本,他的儿子看了以后跟我说:“我觉得师哲好像对总理有点看法”。这样的年轻人都能看出来师哲表达的意见。虽然我是研究周恩来的,但是我还是尽量保持了他作品的原样,没有多做改动。

 

  主持人:座谈会结束,非常感谢李老师的光临,给我们上了一堂精彩的课。

 

  【附录】《师哲回忆录》

 

  内容简介:

 

  师哲亲历了中苏关系从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诸多重大事件,如:国共第一次合作、大革命失败、反对托洛斯基、江浙同乡会、苏联肃反、国共第二次合作全民抗战、皖南事变、苏联卫国战争、整风运动、重庆谈判、转战陕北、土地改革、战略决战、建国、《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毛泽东选集》出版、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苏联援助一百五十六项、日内瓦会议、苏共二十大、波匈事件。他曾随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彭德怀五次访苏。这本回忆录重点刻画了毛泽东和朱德、周恩来、任弼时、刘少奇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形象,引人入胜,并系统地介绍了师哲本人所经历的中苏往来关系的发展变化,其内容都是他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经历的,所以生动、具体、可信;加之中央文献研究室的同志帮助查阅了大量 档案资料,使其内容更加翔实、准确、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