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九州图书 > 最新动态
红色特工:被遗忘的影子英雄
来源:腾讯文化 信息员: 更新时间:2015年09月14日
“惊涛拍孤岛,碧波映天晓;虎穴藏忠魂,曙光迎来早。”这是毛泽东写下的一首赞扬 “密使一号”的五言绝句,也是毛泽东惟一的一首赞扬隐蔽战线英雄的诗。毛泽东笔下的“密使一号”,就是吴石将军,是我党打入国民党内部的最高情报官,也被视为《潜伏》里余则成的原型。
一直以来,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年代,谍报人员一直像一群隐身人秘密地执行国家任务,保卫国家安全。但是,在那样高压的环境下,他们怎样战胜恐慌?和亲人分离,他们如何忍受孤独?面对敌营里的朋友或爱人,他们怎样坚守自己的信念?
纳兰香未央以女性的笔触写下了小说《若爱重生》,讲述了1927年到1980年间两代红色谍战人员在潜伏的特殊情况下的一种情感经历,和他们的精神世界,包括爱情、亲情、友情的沉沦和救赎这个挣扎的过程。
日前,纳兰香未央与张军安做客腾讯思享会,就“红色特工”主题展开对谈,探求红色特工别样传奇。
编辑杨鑫垚、张军安、纳兰香未央(从左到右)
依靠信念战胜孤独、离别、恐惧的无名英雄
张军安(北京大学产业与文化研究所研究员):近几年影视剧塑造了很多种特工形象:王珂在《铁血使命》中成了一个全能的特工;《潜伏》里的孙红雷演绎了一个最喜感的特工;《悬崖》里小宋佳扮演了一个“不称职”的特工;《生死谍恋》上演了国共两党特工的爱情故事。谍战剧也引起了观众的普遍关注,除了中老年人,还有年轻人对这个题材也非常的感兴趣。
但是,很多谍战戏都是在虚构,并不符合历史真实。我们知道有些剧它是来自于生活,一定要高于生活的,但是如果一味的去找噱头,一味的去找那些离奇的故事,很可能对社会起到一个误导作用。
作为一个图书馆的馆长,纳兰手里有大量的文史资料,内容基础很牢靠。而且很多谍战戏都是男人写的,纳兰从一个女性的角度,不是直面去写谍战的场面,而是从人性真实的地方去挖掘,由内至外去写这个故事,这就是女人细致的地方。
纳兰香未央(《若爱重生·周旋1946》作者):在我的小说中塑造了对方阵营的一个国民党高级将领,叫向晖,他是作为男主角江静舟的一个强硬对手,而且是生死兄弟的形象出现的。这样的角色,以前在别的小说中没有看到过,因为很多有关国民党里的人物演绎得都不尽如人意,总是带一些脸谱,或者是以阶级立场来刻画的。那么我写的这个向晖,是一个非常儒雅、深沉、有信仰、有抱负,而且重情重义的一个男人。写这个人物,我是有原型的,比如孙立人将军、李鸿将军,还包括我家族里面也有这样的人物,所以我塑造这个人物是比较有底气的。
事实上,这个人物塑造的成功,还反衬了红色特工的形象,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江静舟在战胜了自己的生死兄弟以后,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特工所有的牺牲。除了献出生命和自己的亲情、友情、爱情以外,还有他自己原先所恪守的一种忠义、兄弟情分。这是红色特工们的另一种奉献。
还有一个人性的表现是,女一号江沁梅,她的恋人被国民党杀害之后,她含着泪要出席自己与别人的订婚仪式……虽然是特工,但她更是一个18岁的女孩子,她要周旋在各种各样的人物中间,除了经历很多的生离死别外,还要打碎牙齿往肚里咽,强颜欢笑。
张军安:十八大之后,在香山脚下竖了一个碑叫无名英雄碑,为了纪念1950年我党我军潜伏在台湾时牺牲的这些无名英雄。他们潜伏在台湾的时候,由于叛徒的出卖,全军覆没,我们损失了上千名谍报人员,很多人都牺牲在台湾。但是文化大革命之后,一直没有一个正确的定论。
其中的一个英雄的儿女,他们到了台湾,以大陆旅游者的身份,找到了台湾当地的档案馆史料,查到这位英雄潜伏到了台湾,秘密在那儿生存了两三年之后,被国民党抓住,秘密执行死刑,但是传回来的消息是他叛变了,他的子女这一辈子都在背负这个罪责。
弥留之中,她竟然喊出“我暴露了吗”?
纳兰香未央(《若爱重生·周旋1946》作者):张老师提到的无名英雄纪念碑,其实是为了纪念牺牲在台湾的著名烈士朱枫和吴石将军,朱枫也是我塑造的女特工的一个原型。
小说中女特工的人物原型还来自号称“谍战玫瑰”的沈安娜。沈安娜的公开身份是蒋介石身边的速记员,蒋介石参加的任何高级军事会议,沈安娜都是速记员。正因如此,蒋介石的很多指令还没有下达到前线,就已经放到了毛泽东的案头。
一个女性长期处于这种严酷的环境中,她的心理承受能力也是非常强。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讲,也是非常可怜和可悲的,因为到了2010年沈安娜去世的时候,那时她已经95岁了,在弥留之中,她竟然喊出——我暴露了吗?敌人来抓人了,赶快跑,从后门跑。就说明她一直到95岁她都沉浸于当年白色恐怖的那种战战兢兢的状态。
熊向晖
“后三杰”之熊向晖的“投诚”
纳兰香未央:熊向晖是胡宗南的副官、秘书,我党派去的秘密特工。当年周恩来挑选特工进入胡宗南部队的时候,有两条标准,一是出身豪门,二是相貌堂堂、人才出众。熊向晖是官宦世家,又从清华毕业,非常符合要求,他就当选了。他到胡宗南身边卧底了很长时间,深得胡宗南的喜欢,几乎把他当孩子看。但是熊向晖还是坚持信念,完成了任务。其中最大的功勋就是胡宗南进攻延安的时候他及时提供的情报。
1943年国共合作期间,蒋介石亲自制定了一个进犯边区的密令,要胡宗南执行。熊向晖及时把这个情报传到了我们党组织那边。但是,胡宗南有十万大军,而陕甘宁边区的部队是非常少的,收到情报时已经来不及部署了。当时的中央军委参谋长叶剑英就提出来,说我们能不能反其道而行之,把这个情报给他公开,在《解放日报》上公布出来。因为抗战时期国共正在合作,他们这样进犯边区明显是破坏抗日统一战线的行为。所以经过五人常委的研究,决定把胡宗南要进攻延安的报告在《解放日报》上刊登出来,当时就引起了轰动,国际舆论压力让蒋介石放弃了这个机会。
据熊向晖晚年回忆,当时得知中央这样处理这个问题的时候,他很纠结,很痛苦,怎么能这样来处理一个情报呢?这样不是把我置于死地了吗?当时危机重重,他本有时间马上逃跑,但他没有逃跑。胡宗南打电话让他过去,他就穿上军装很镇定地过去了。没想到胡宗南只是让他制定下一步计划,根本就没有发现他。但他当时对中央的决策还是有一些看法,但他随即马上就坚定了自己的信念。为什么呢?他觉得党中央一定是很困难,实在没办法才会采取这种措施。而且他认为牺牲个体成全大体也是值得的。
老英雄们淹没在历史中,无人记得
张军安:前几天去阅兵村,看到了许多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的老英雄。他们坐在专门的观礼车上,接受中央领导的检阅。这些老革命家有的从养老院里出来,有的从荣军医疗院出来,将近一百岁。坐在那个花车上,我看得眼泪都要出来了,因为我们的父辈都是从那个年代里出来的。
所以对于纳兰老师这个行动,让我特别感动。许多年轻作家都去写青春偶像剧、狗血剧了,而纳兰老师却还坚持调查历史,为无名英雄写作,很了不起。
文化最重要的是什么?真正流传下来的不是经济,不是军事,而是文化。真的要灭掉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就是把它的文化灭掉。没有了文字,没有了文化这个民族就完了,就散了。
纳兰香未央:其实日常生活中咱们有很多事情可以做,我身边就有一帮人参加了关爱抗日老兵组织,我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