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九州图书 > 精品图书 > 涉台图书

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研究

read_image.png
作者:史晓东 ISBN:978-7-5108-3221-5 责任编辑:邓金艳出版时间:2014-12-01 版次:1 印次:1 页数:320 开本:16开 包装:平装 市场价:¥58.00 试  读 预  定

  

  一、内容简介

   

  本书是中国大陆第一本系统研究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的学术专著,作者前后历时八年著述而成。本书把建立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置于结束两岸60多年政治与军事敌对、谋求国家和平统一的历史进程中,逐一回答了两岸为什么要建立军事安全互信机制、建立什么样的军事安全互信机制,以及如何建立这一机制等基本问题。

  本书极具理论深度、历史视野和现实针对性,对思考和破解两岸军事安全领域存在的结构性问题有重要参考价值,适合两岸关系研究者、战略规划设计者和关心思考台海和平的人士阅读参考。

   

  二、作者简介

   

  史晓东,山东曲阜人,政治学博士。国防大学军队建设与军队政治工作教研部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大校军衔。先后毕业于解放军外国语学院、西安政治学院、国防大学第五期师资班、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主要从事台湾问题、军队软实力等方向的教学研究。参加涉台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2项,撰写研究报告5篇,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三、目录

   

  序/黄嘉树

  导 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与结构安排

  第一章 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议题的由来与发展

  第一节 大陆以政治互信为基础的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构想

  一、1979 年1 月—1995 年1 月:提出结束两岸军事对峙

  二、1995 年1 月—2004 年5 月:审视、排斥与批驳

  三、2004 年5 月—2008 年12 月:强调政治前提的军事互信机制

  四、2008 年12 月以后:“军事安全互信机制”的提出与推动

  第二节 台湾以建立信任措施(CBMs)为基本内容的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构想

  一、李登辉时期:以机制化方式缓解两岸军事敌对构想的酝酿与提出

  二、陈水扁时期:“台独”基础上两岸军事互信机制的主要版本

  三、马英九时期:建立两岸军事互信机制的主张与作为

  第三节 美国以“中程协议”为基本内容的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构想

  一、克林顿时期:“第二管道”与“中程协议”

  二、小布什时期:“改良式的中程协议”

  三、奥巴马时期:维持现状的“信心建立机制”(CBMs)

  第二章 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的相关理论

  第一节 结束战争理论

  一、结束战争状态的主要方法

  二、停止战争行动的主要方法

  三、停战协定的效力及实现途径

  第二节 信任与军事安全机制理论

  一、军事安全领域中的信任

  二、军事安全机制的概念

  三、信任与军事安全机制的建立

  第三节 建立信任措施(CBMs)理论

  一、建立信任措施概述

  二、国际间建立信任措施的历史实践及启示

  三、建立信任措施在两岸军事安全关系研究中的局限性

  第三章 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的“既有成果”及启示

  第一节 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的“既有成果”

  一、“单日打双日不打”

  二、双方军用舰机不越“海峡中线”

  三、台湾不发展核武、不发展地对地飞弹

  四、大陆严格限制对台动武时机

  五、公布国防白皮书增加军事透明

  六、军事演习预告及规模调整

  七、退役将领互访

  八、两岸联手人道救援

  第二节 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既有成果”的特点

  一、涉及内容广泛,但难以深入具体

  二、形式以单边宣示为主

  三、约束力较强,但止于单边自我约束

  第三节 两岸在军事安全领域谋求和平的历史启示

  一、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二、善于搁置争议,千方百计创造和平

  三、严格限定军事行动的目标

  四、加强对军事要素的有效控制

  五、保持沟通渠道,避免相互隔绝

  第四章 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的重大议题分析

  第一节 政治类议题

  一、政治条件的有无问题

  二、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的历史地位

  三、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的政治意义

  第二节 军事类议题

  一、“海峡中线”及“军事缓冲区”问题

  二、“放弃对台动武”问题

  三、“撤除飞弹”问题

  四、台湾武器采购问题

  五、机制执行情况的监察与监督问题

  第五章 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的总体构想

  第一节 对学界提出构想的评析

  一、大陆学界提出的构想

  二、台湾学界提出的构想

  三、美国学界提出的构想

  四、对学界提出构想的评析

  第二节 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的总体构想

  一、未来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的内容体系

  二、建立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的路径选择

  第六章 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的未来前景

  第一节 影响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未来前景的主要因素

  一、两岸政治互信

  二、台湾岛内政治

  三、美国因素

  四、大陆的政策创新

  第二节 军事对抗与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未来前景

  一、建立军事安全互信机制的目的是结束两岸军事对抗

  二、科学实施军事对抗对建立和巩固军事安全互信机制具有积极作用

  三、积极倡导有益于台海和平的新型军事安全战略

  第三节 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未来的三种可能

  一、僵持下去

  二、谈起来

  三、名亡实存

  四、哪种可能性更大

  附录一 1975 年《赫尔辛基最后文件》目录

  附录二 两岸和平谈判暨建立军事安全互信机制大事记(1949—2013)

  参考文献

  作者发表的相关学术成果

  后 记

   

  四、编辑推荐

   

  中国大陆第一本系统研究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的学术专著。

  作者为国防大学副教授,长期致力于台湾问题和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研究。

  作者寻访相关部队指导员和重大事件亲历者,书中采集了不少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资料权威,语言通俗,深入浅出,极具理论深度、历史视野和现实针对性。

   

  五、序

   

  晓东潜心研究七年多完成的《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研究》要出版了,请我作序,我很乐于从命。然而写些什么呢?就从我与晓东及这本书的渊源说起吧。

  2007 年,我主持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架构研究”课题被批准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课题规划中设有一项子课题,就是关于两岸军事关系的研究,但在项目批准时,此项子课题还只是规划,我还在斟酌请谁来担纲撰写初稿的问题。恰在此时,晓东考上了我的博士研究生!晓东是中国最高军事学府——国防大学的教员,以前在部队工作时,还曾干过涉台研究工作。这真是天助我也!于是在晓东入学后数日内,我就与他商定了论文选题,并请晓东负责子课题“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研究”的初稿撰写。至今我已经指导过三十多名博士研究生,其中很多人的论文选题都要反复论证才能敲定,耗时至少半年以上;唯有晓东的选题最痛快,只谈过两次就定了。

  2011 年,“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架构研究”课题以内部报告的形式顺利结项,其中很多内容受到台办领导和学界同行好评,包括由晓东撰写初稿的“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研究”分报告。而在撰写分报告的过程中,晓东也渐渐把博士论文磨砺成型。同年5 月,晓东的博士学位论文《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研究》提交匿名评审,五名校内外匿名评审专家都给出高分,在当年国际关系学院送审的所有博士学位论文中,晓东的论文名列榜首,并在答辩中获得一致好评。此后的三年多时间,晓东又对论文进行修改完善,加写了新的篇章和“大事记”,最终完成本书。

  作为晓东的指导教师和本书的第一读者,个人感到这本书的最大特色有三:第一,这是第一本系统研究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问题的学术专著,至少在大陆是第一本。在海外,偶见学者写的时论或基金会赞助的研究报告讨论同样议题,但如此大篇幅的学术专著似还未见;即使有,因彼此立场不同,从晓东是为大陆发声的角度论,其著作仍堪称独树一帜。第二,本书没有停留在“互信”或“信心建构”的层次上就事论事,而是创造性地引入结束战

  争理论,把建立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议题置于结束60 多年来两岸政治与军事敌对、谋求国家和平统一的历史进程之中来考察,对古今中外人类社会各种政治力量,包括国际间化解敌对、谋求和平的经验与做法,特别是两岸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就开始摸索并形成某种默契而创造的和平“经验”,在重新发掘整理的基础上大胆吸收,使之成为建立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的有益成分,从而增强了学术研究的厚度,拉大了历史的纵深。第三,由于本书讨论的问题具有高度争议性,台海双方乃至美日外部势力,对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解读,各方学者在论及相关问题时也都有不同的答案。本书则在关照乃至甄辨不同观点的基础上,逐一回答了两岸为什么要建立军事安全互信机制、建立什么样的军事安全互信机制以及如何建立军事安全互信机制等一系列涉及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性质、地位、作用和前景的基本问题。对两岸谋求缓和军事敌对的历史经验、当前建立军事安全互信机制面临的障碍与阻力、建构两岸军事互信机制的动力与可能性、未来两岸军事互信机制可能采取的措施等问题,作者也都尽量予以理性深入的探讨和解答,这就建构了一个较为系统的分析框架,或曰完成了对于这项议题的一种有代表性的论述体系。以后各方学者再来讨论这个问题,至少有了一个对于各方都有重大参考价值的“台阶”。——这是本书对两岸军事关系研究的重要建树,也是晓东七年多辛勤付出的真正价值所在。

  我的研究生中只有晓东是现役军人,而且是国防大学的教员。与他相交七年多,的确还是能感受到与我辈“散淡学者”不同的军人气质,就是态度特别认真,凡事总是穷根究底、精益求精,力求想清楚、说明白。除了学生们通常带的电脑及文具外,他随身必带的“装备”是录音笔,听我讲课或与我讨论问题时,唯恐遗漏,总是先录下来,回去再进一步整理消化。有时一个问题,反复打好几个电话来同我讨论,写文章也是改了再改。我经常把他的学习方式称为“用笨功夫”。这样讲似乎有点贬义,但晓东正是凭着这样一种长年一贯的“用笨功夫”,才能取得今日的学术成就。而作为导师的我,人生六十,深知自己耍小聪明有余,用笨功夫不足,又何尝不应该向晓东学习,这才是“教学相长”啊!

  当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虽然已经取得重大进展,但已经进入“深水区”,六十年来的结构性矛盾一个都没能解决,诸如“身份认同”之类的新挑战又冒出来。晓东作为国防大学的教员,也是对台研究的新生力量,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套改中山先生的那句话与之共勉:“统一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祝愿晓东不断取得新的学术成果,不断为解决台湾问题做出自己的贡献。是为序。

  黄嘉树

  2014年8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