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九州图书 > 全部图书 > 大众阅读
十万里路三千天——改变一生的朝圣
一、内容简介
为了遵从一个看似偶然的承诺,一位孝顺的儿子踏上了漫漫的旅途。一路行来,他经历了诸多困难,甚至是生命的危险,还有更多闻所未闻、不可思议的“风土人情”,从中体会着喜怒哀乐以及灵魂洗礼。涤荡起伏,惊心动魄的经理,让他变得简单、快乐、安宁。
于是,他记录下这三千天、十万里路的外在与心灵的行走,寻找生命的真相和意义,获得力量。我们就行改怎样面对生活,这里或许有一种答案。
二、作者简介
郑红兵,1967年生,山西运城人,本科毕业于空军医学院医学专业,研究所毕业于北京大学工商管理专业,现担任西藏文化与保护协会理事,西藏仓央嘉措文化研究会秘书长,共铸中国心公益慈善项目执行秘书长。
三、目录
第一章 冥冥之中的缘分/ 1
病在母身,疼在儿心(祸不单行,妈妈连得两病)
终于遇到个以前没听过的治病良方(妈妈的病,还有的治)
拜访甲木英丹大师(从山西到阿拉善)
心病还须心药医(妈妈的病终于有好转)
第二章 仓央嘉措的传说 / 15
一个心愿(与甲木英丹大师话别)
一代尊者,仓央嘉措(从阿拉善到山西)
无言的承诺(准备上路:走向朝圣之路)
第三章 首次踏上旅程 / 25
三人小分队整装待发(从山西到阿拉善)
一个让人遗憾的消息(甲木英丹大师圆寂了)
风化严重的古长城(从阿拉善左旗到银川)
那一片贫瘠的小山坡(从银川到兰州)
传说中的拉卜楞寺(从兰州到夏河)
旅程出现了分歧(从拉卜楞寺到兰州)
第四章 未完成的藏区之行 / 49
塔尔寺三绝(从兰州到西宁)
青海湖的日落(从西宁到青海湖)
玉树之行的遗憾(从青海湖到玛多)
第五章 第二次赴玉树圆梦 / 69
这不只是一块石头(出发)
略有些失望的通湖草原(从阿拉善到通湖草原)
沙漠中度过的第一夜(从通湖草原到沙坡头)
不太顺利的一天(从沙坡头到夏河)
第六章 遇到奇石并到达玉树 / 87
奇石——幸运的象征(从夏河到拉卜楞寺)
终于可以洗个热水澡(从拉卜楞寺到西宁)
与青海湖的亲密接触(从西宁到青海湖)
一下子有了高原反应(从青海湖到玛多)
终于到达了梦寐以求的玉树(从玛多到玉树)
第七章 寻找石头之旅 / 109
仓央嘉措和如母石(从山西到北京)
助手也要培训(从北京到山西)
追忆甲木英丹大师(从阿拉善到银川)
拜会尼隆活佛(从银川到西宁)
发现一块紫色的如母石(从西宁到湟水谷地)
白玛秀措受伤了(从湟水谷地到青海湖)
第八章 藏獒以及藏区的禁忌 / 143
藏獒!藏獒!(在青海湖上的一处蒙古包里)
机灵的小黄也犯了忌讳(从青海湖到共和)
第九章 遭遇高原反应和泥石流 / 157
可怕的高原反应(从共和到玛多)
汽车也有高原反应(从玛多到玉树)
又找了很多石头(小苏莽寺)
开会决定要一次长时间的路程(在玉树宾馆的房间里)
能从泥石流脱险那是何等幸运(从那曲到尼玛乡)
藏人的纯洁让人震撼(拉萨见闻)
第十章 路途艰辛却也有一些惊喜 / 181
你的朋友生病了,他自己不知道(在拉萨)
热情友好的蒙古人(互助)
不计其数的滚石险些砸中汽车(去往拉萨的路上)
深沟翻车,奇迹大于危险(某处不知名的小河沟)
沙漠奇遇记(腾格里沙漠)
后记 / 212
继续在路上
附录 / 215
如母石之美
四、编辑推荐
1、这是一部跨越将近十年时间、超过了十万里路的游记作品,更是一段改变一生的朝圣故事;
2、百余幅沿途珍贵照片,生动再现了仓央嘉措尊者和如母石的动人传说;
3、通过那些行走与经历,我们学会安静下来,与自己坦诚对话,并从中收获真善美的力量,这或许才是生活的真正内涵。
五、媒体推荐
这是一部诚意满满的游记作品,主人公扎西尼玛在漫漫旅途上体会到与仓央嘉措一起修行的愉悦。是啊,真正重新踏上朝圣之路,也是重新审视自己的开始。——旅游卫视《行者》
用脚丈量大千世界,用心体会百态人生。历经身体与灵魂的洗练,我们会更珍惜当下的一切。期待旅途中的美丽相逢。——途牛网
郑红兵先生通过这十万里路三千天外在于内心的行走,发现并收获了真善美的力量。也正是这些所见所闻所感所悟,让他变得更加简单、更加快乐,也更加接近自己的灵魂。——《旅行家》
六、序
这本书讲述的是关于朝圣的故事。
将近十年时间,超过了十万里路。
书中的主人公原名并不是扎西尼玛,就是在朝圣的路途中,在西藏,一位在拉萨遇到的活佛给扎西尼玛起了这样一个西藏名字。在藏语中,扎西和尼玛都可以用作人名。前者是吉祥的意思,后者是神圣的、光明的,也指“太阳”。
很多时候,看似偶然的背后,是命运安排下的必然。
活佛给扎西尼玛取这个名字时,扎西尼玛自己都还不是很清晰地知道那一次朝圣对他意味着什么。当他第一次走进达力克庙,第一次踏上那片土地,第一次捡到如母石,以及此后的诸多无论是幸运还是苦难的种种,这些都以进行时的状态改变着他的命运,从而改变了他的一生。而扎西尼玛也像他的名字一样,朝着那耀眼的光辉前进,丝毫没有考虑过停下他的脚步。
同时,因母爱而与六世达赖仓央嘉措尊者结缘,这看似传奇的故事,也的的确确真实地发生在扎西尼玛身上。
三百多年前,仓央嘉措尊者在遁世弘法之路上发现了温润的如母石。他的重修之路异常艰辛,却因为有了如母亲般伟大的感知而不惧生死,为了佛法,独自前行。
三百多年后,恰巧是这块如母石,让与佛缘未了的扎西尼玛在母爱的感召下与它相见,从而引出一段改变一生的朝圣之路。
可以说,扎西尼玛正是以如母石为指引,沿着仓央嘉措尊者的朝圣路一路前行,感受尊者的苦修,散播尊者佛性的光芒。
当年的如母石历经三百年的沧桑仍然被保存下来,几经轮回,依旧如初,光润如蜡,洁白如新。当扎西尼玛看到如母石的那一刻,就注定了这般神奇的缘分。
扎西尼玛在朝圣途中所听闻到的仓央嘉措尊者的故事早在由其弟子阿旺伦珠达吉所撰写、庒晶翻译的《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秘传》一书中有所披露。1998 年版的《阿拉善盟志》第253 页这样记载:“1716 年至1746 年,六世达赖仓央嘉措流落阿拉善弘扬佛法,传播佛教达30 年之久。”由此看来,尊者不为正史所记载的秘传在西藏以及内蒙古的僧众中间已经广为流传了。
在朋友聂晓阳撰写的《与仓央嘉措一起修行》一书中也对尊者在阿拉善宏法、圆寂及文革时期对尊者肉身抢救、灵塔建设等事件有所考察和记叙。作为一名出色的纪实文学作家,聂晓阳对尊者的深入研究其实也是从扎西尼玛的这条朝圣路上开始的。扎西尼玛曾说,真正重新踏上朝圣之路,也是重新审视自己的开始。
在这一路上,他接触到了太多在世俗人眼中“不可思议”的只有在藏地才发生的见闻。但正是这些见闻,让他变得更加简单、更加快乐,也更加接近自己纯净的灵魂。在这一路上,他也经历了太多困难,甚至是生命的危险。但人往往很奇怪,似乎只有在那命悬一线间,才能瞬间真正理解生命的意义。
所以,当年艰苦的修行路中,仓央嘉措历经险阻坚持到最后,同样的,如今扎西尼玛也从未想过放弃。
其实,用一本书来讲述扎西尼玛的朝圣之路还远远不够,但希望能通过扎西尼玛在朝圣路途中发生的故事,让更多人了解仓央嘉措的经历,了解如母石的传奇,了解生命的意义。本书所选用的照片是由扎西尼玛和他的伙伴们在路途上所拍摄,这些静止的图像,同样记录着他“改变一生的朝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