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九州图书 > 全部图书 > 大众阅读

书山寻路(精装)

书山寻路.jpg
作者:魏英杰 ISBN:9787510840708 责任编辑:李品出版时间:2016-02-01 版次:1 印次:1 页数:256 开本:32 包装:精装 市场价:¥42.00 试  读 预  定

  

  一、内容简介

  

  本书是作者的书话与读史随笔集。呈现作者从一个乡村青年,在沈从文先生“向更远地方走去”的激励下,如何成为一个媒体人、专栏作家。这是大时代里的一份个体记录。它书写了作者对人生的严肃思考,见证了这个社会与人心的变化。

  

   二、作者简介

  

  魏英杰,出生于泉州。天涯社区知名版主,先后任职福州《东南快报》、《海峡都市报》记者,上海《东方早报》评论员,《杭州日报》评论员、评论部主任,现为《钱江晚报》评论员。

  

   三、目录

  

  读书救了我(代序)

  第一辑 知人论世

  孔飞力 :历史中国的“田野调查”

  史景迁 :学术与畅销书的密谋

  余英时 :知其人以论其世

  唐德刚 :为重新认识历史打开一扇窗

  李欧梵 :作为“狐狸”的人生

  余光中 :古典的现代诗人

  李敖 :虽千万人吾往矣

  柏杨 :不合时宜的人

  金庸 :改革与大众化启蒙运动

  董桥 :再现文字之美

  蔡元培 :大学精神遗产还剩多少

  沈从文 :向更远的地方走去

  罗尔纲 :为学但在“不苟且”

  季羡林 :容忍超越了自由

  张中行 : “后五四”知识分子写照

  李零 : “丧家狗”与“孔子鸡”

  朱大可 :我坐在加缪的山顶上

  第二辑 见微知著

  面朝真相,春暖花开

  西方中国研究的一段往事

  平庸的恶 :被误读与滥用的概念

  有意思和没意思的书

  三本小说里的爱情

  你读的是一本“车站小说”

  “没有同意的同意”

  野蛮的“和谐”

  回到辛亥重估革命

  “往事”何以“不如烟”

  邵洵美遭遇鲁迅

  “苏北人”在当代

  《少年中国》里的中国往事

  为独立人格立传

  疯狂的翻译

  读史拾闻 :不战不和叶名琛

  读书散叶(十六则)

  第三辑 思想之旅

  游荡于历史与现实交错的“中.研.院”

  昆明湖觅王国维殉身处

  拜谒陈寅恪墓侧记

  徜徉于胡适墓园

  80 年代的流行阅读

  90 年代读什么

  互联网的思想盛宴

  第四辑 命运之境

  十年

  读书的方法

  枕书入梦

  桌前书

  阅读的路线

  那些人啊,那些书

  伟大的读者

  台北的书店

  书的身后事

  一个纯粹的读书人

  一个自由撰稿人之死

  这一代人的宿命

  一切坚固的东西都被撕裂了

  

   四、编辑推荐

  

  书山寻路,读书改变命运。

  一份大时代里的个体记录,见证社会与人心的变化;

  书山有路,从过去到现在,更重要的是从现在通往未来。

  

   五、精彩书评

  

  一份读书人的质朴独白,其中包蕴着对生命、价值、理想、信念的真诚思索。穿越这些文字的小径,读者就能接近隐藏在书页里的真谛。——同济大学教授、文化批评家 朱大可

  当“阅读改变命运”眼看就成新的陈词滥调之际,《书山寻路》却给了我们最新的信心。魏英杰笔下那些熟悉的人名书名,正可以督促我们更积极面对陌生的未来。——深圳《晶报》总编辑、文化学者 胡洪侠

  “书山有路”,从过去到现在,更重要的是从现在通往未来。魏英杰的职业是时评人,本质上却是读书人,正是读书让他的人生变得宽阔而富有意义。——历史学者 傅国涌

  读书可以让人变得聪明,也可以让人变得愚蠢,甚至身处险境。在书籍堆起的群山之中,有观念的豺狼虎豹,也有迷魂散,更有人类不可或缺的理智与心灵。得遇恶棍还是良人,既靠自己的造化,也凭他人的指引。书山寻路,也寻寻路者。——评论家 熊培云

  

  六、序言

 

  读书救了我(代序)

 

  博尔赫斯作品集中有一篇“自白”题献给他的母亲,那位活了九十九岁、博览群书的女士。在那段充满独白的文字里,我看到了不一样的人生体验,譬如博尔赫斯的童年礼物,他的家世,以及他母亲在阅读上对他的影响。

  这是我一辈子没有得到过的恩典。但这位操持数种语言,读书无数的图书馆馆长、大文豪,让我想起自己卑微而不失价值的读书记忆。

  多年前的一个夜晚,我蹲在马路边,借着路灯的昏暗亮光埋头翻捡着地摊上的旧书。那时候,只要有一点钱,我都会毫不犹豫地把钱换成书,放进书架,然后像国王一样巡视着他的领土。当时,我在书摊上看到了不少好书。我一边兴奋地翻阅,一边犹豫着该拿走哪本书,却听见背后有人喊我名字。

  回头一看,原来是三姐夫妻骑车路过。他们并没有停下,而是说了一句“又在买书”,就径直从身边驶过,留下我傻傻地蹲在那里。

  那是我人生中彷徨无助的一段时期。一事无成,生活落魄,连读书都被家人看作不务正业。在村里,我可能还被当成一个怪人。周围的村子,就没见过像我这样买了满满一架书的人。我也觉得,自己压根不属于这个地方。

  从十几岁开始买书、读书,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越发显得与周围格格不入。我一个人在夜里,读曾国藩,读陶渊明,读易经,读古龙。读到兴奋之处,恍然不知身在何处;掩卷之时,又如美梦醒来,暗自神伤。

  回首这段往事,一切都成了美好的回忆。但我如果不是 固执地保持着读书的习惯,没有从精神上超越所处的乡村环境,几年后也不可能踏上新的人生旅程,从事自己喜欢的文字工作。

  这场人生变化的起点,可以追溯到高中时期我走进图书 馆的某个下午。当一个十六七岁的少年开始读《史记》,读现代文学史和中国通史,他的人生也许就注定会有些不一样。

  当时我以为,自己不过是一个寂寞的阅读者。当我走出那一片小天地,才发现自己并不孤独。我在逼仄的乡村里通过阅读寻找慰藉,又何尝不是在拼命地挤上列车,和这个时代进行精神接轨。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讲过:“人是精神,人之作为人的状况乃是一种精神状况。”个体阅读不免会受到时代影响,而阅读在某种程度上也会体现一个时代的精神状况。就拿我青年时代深受其影响的台湾作家李敖来说,我曾把他当作思想上的一个秘密源泉,后来才发觉,他已成为大众精神偶像。我接触李敖的著作,固然出于偶然,但无疑也 是受到一时阅读风气和思想潮流影响。

  《曾国藩家书》中有一语:“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对个人而言是这样,对于一个时代来讲亦如此。

  关于阅读与人生,阅读与时代的关系,还可以从更多人那里找到答案。

  美国文学批评家布鲁姆曾不无温情地说起:“在我近 七十二岁之时,我日益感到自己一生主要的成长经验始于七岁那年,当时我说服我的两个姐姐带我去公共图书馆……”从那时候到十五岁,布鲁姆在图书馆里“获得了某种新生”。

  陈丹青回忆,他在二十八岁后开始阅读尼采、福柯、叔本华等“硬”读物。“是这几个人的书救了我,我很难想象,如果没有他们,我会有怎样的立场,这种立场不是政治立场 哲学立场,而是怎样面对世界,面对自己的这条命。”这句话同样适合我。

  博尔赫斯这样写道:“这自白既是我个人的,也具有普遍意义,因为一个人经历过的事情所有人都可以经历。”

  我在这里回忆自己的读书经历,正是为了说明,阅读与 个人命运以及时代存在着精神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