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九州图书 > 全部图书 > 大众阅读

大师课徒(精装)

大师课徒.jpg
作者:魏邦良 ISBN:9787510840678 责任编辑:王微出版时间:2016-02-01 版次:1 印次:1 页数:256 开本:32 包装:硬精装 市场价:¥42.00 试  读 预  定

  

  一、内容简介

 

  本书以十三位民国学术大师及其弟子的关系为线索,着力梳理大师们在教书育人、文化传承方面的卓越贡献。并通过特定的角度,描摹大师丰神,再现大师风采,追溯他们立足杏坛春风化雨的人生。

 

  二、作者简介

 

  魏邦良,男,中国作协会员,安徽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先后在《读库》《书屋》《开放时代》《社会科学论坛》《温故》等媒体发表学术随笔多篇,文章曾被《新华文摘》《读者》等转载。出版专著有:《隐痛与暗疾:现代文人的另一种解读》《胡说:胡适的智慧》《名人做人与处世》《民国风骨:时代激流中的文化人》《书斋的盛宴》《才子佳人多不贱》。

 

  三、目录

 

  自 序

  第一章 李叔同与弟子

  切己良箴君须记

  先器识而后文艺

  半是鼓励半批评

  孤独求败

  第二章 陈垣与弟子

  闲时不学临时悔

  爱护学生自尊心

  善用环境最要紧

  第三章 吴宓与弟子

  学好古典文学四要点

  事无大小不苟且

  读书如恋爱

  第四章 刘文典与弟子

  保护学生不惜命

  教学贵新

  一张书单就是一堂课

  发扬民族真精神

  第五章 陈寅恪与弟子

  不采蘋花即自由

  不求学位求学问

  听课如听杨小楼

  师道热肠

  第六章 胡适与弟子

  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

  小题要大做

  读书三要诀

  论人须持平

  如何让文章进步

  第七章 赵元任与弟子

  未曾谋面已是师

  终生受用的一句话

  充满游戏味的正经话

  第八章 顾颉刚与弟子

  视学生为平等对手

  怜才惜才

  八项规定

  对症下药

  十字箴言

  求士为不朽

  第九章 钱穆与弟子

  读书当知言外意

  游历如读史

  执着自己的见解

  学文唯一正路

  一生只著一部书

  做笔记要留一半空白

  第十章 傅斯年与弟子

  会读书更能做事

  把才子气洗干净

  高标准严要求

  菩萨心

  第十一章 叶企孙与弟子

  明其道计其功

  实验做不好,理论也要扣分

  给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

  课上得不好,却对得住学生

  名师是这样炼成的

  第十二章 王力与弟子

  大牛带小牛

  化批评为营养

  十足安全感

  龙虫并雕

  第十三章 钱钟书与弟子

  一堂课就是一篇好文章

  书是音符话是歌

  无微不至的关怀

  欢迎批评的人是有力量的

  神州自有好湖山

  漫言高处不胜寒

  最聪明的人下最笨的工夫

  写文章好比追女孩子

  世事洞明皆学问

 

  四、编辑推荐

 

  1. 本书属于九州出版社“长河文丛”中的一本,由知名作家、天涯社区名人梁由之先生策划。

  2. 本书角度新颖,从十三位民国大师的教书育人的心得、与弟子交往轶事的梳理出发,在关于民国大师的同类书籍中能够脱颖而出。

  3. 书中选取的材料非常丰富,有诸位大师对弟子的课堂讲话、授课心得、学问精髓,也有与弟子、友人的来往书信、为学生开出的书单等等。作者的精彩文字穿插在这些珍贵材料中,决非空洞吹捧或史料堆砌。

 

  五、精彩书评

 

  李叔同、陈垣、吴宓、刘文典、陈寅恪、胡适、赵元任、顾颉刚、钱穆、傅斯年、叶企孙、王力、钱钟书——

  本书以这十三位民国学术大师及其弟子的关系为线索,着力梳理大师们在教书育人、文化传承方面的卓越贡献。并通过特定的角度,描摹大师丰神,再现大师风采,追溯他们立足杏坛春风化雨的人生。

 

  六、序

 

  笔者供职于安徽工业大学,忝为人师27 年之久,由于天性愚笨,对如何当好老师,还是懵懵懂懂。好在我国历史上,良师之多,不胜枚举。那么,看看他们如何传道授业,如何设帐课徒,对我岂止不为无益,简直大有好处。

  撰写这本《大师课徒》的初衷正在于此。

  朱元璋相当赏识大学士宋濂,对他说:“朕以布衣为天子,卿亦起草莱列侍从,为开国文臣之首,俾世世与国同休,不亦美乎?”为示恩宠,朱元璋任命宋濂长孙宋慎为殿廷仪礼司序班,次子宋璲为中书舍人。祖孙三代同在朝廷为官,一时传为佳话。

  然而,正如俗话说的那样,世间四事常不了:春寒与秋暖,老健及君宠。几年后,朱元璋处死胡惟庸,并发起一场轰轰烈烈斩草除根的清除“胡党”运动。宋慎、宋璲受此牵连命丧黄泉。年过七旬的宋濂也“一朝捉将官里去”,眼看断送老头皮。太子朱标,为救老师宋濂的命,以死相谏,希望皇父能放老师一条生路。皇后也开始茹素,为宋濂祈祷,并含泪劝说丈夫,曰:“民间延一塾师训子弟,尚始终不忘。宋先生授太子诸王经甚劬,今奈何杀之?况宋先生致仕在家,又何与京师事也?”

  因为当过太子的老师,身处险境,太子才会舍命相护,皇后才会含泪劝告,而朱元璋也不得不老大不情愿地收回成命,将死刑改为流放。可见,老师这一职业,在国人心目中,原本有着很高的地位。太祖朱元璋的残暴与太子朱标的善良形成鲜明对照,父子俩因此格格不入。酷虐的太祖如何生出一个温厚的太子?因为太子有个天性醇厚的老师宋濂,苦口婆心,言传身教,向他灌输了多年“仁为本”“礼为先”的道理。正如方孝孺说的那样:“太子宽大仁明,天下归心爱戴,太史公(宋濂)之功居多。”一个人的身体发肤来自父母,一个人的思想品质往往出自老师的“手笔”。考虑到老师对弟子的决定性的影响,为人师者不可不慎之又慎。

  写作过程中,大师们对教育的呕心沥血,对弟子的牵肠挂肚,以及他们做人之温厚,做事之谨严,都予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之感。

  写这本书,是朝圣之旅,也是取经之路。倘若,日后在教学中,能从大师那里“偷”得一招半式的“武功”,那就是笔者的福分与造化了。

  权以这本小书向大师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