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九州图书 > 全部图书 > 大众阅读

被唤醒的史前村庄:半坡寻遗

被唤醒的史前村庄-立体封面_副本.png
作者:张礼智 ISBN:9787510875779 责任编辑:出版时间:2018-12-01 版次:1 印次:1 页数:156 开本:116 包装:平装 市场价:¥38.00 试  读 预  定

  

  一、内容简介

 

  半坡遗址是我国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的代表,也是黄河流域最具代表性的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村落遗址之一。本书由半坡遗址博物馆专业人士撰写,内容丰富,介绍了半坡先民们的生活与生产情况,包括母系时期的房屋构造、陶器工艺、生活器具、丧葬仪式等文化习俗,并配有大量珍贵的文物图片,图文并茂,为青少年读者生动地展现了一幅远古时代的生活画卷,展现了当时原始村落鲜活的生活场景。

  本书图文并茂,富有趣味性,是一本增长知识,陶冶情趣,兼具科普价值和人文价值,进行博物爱国教育的好书。

 

  二、作者简介

 

  张礼智,1959年生,现任西安半坡博物馆馆长,文博研究馆员。198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历史学专业,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博物馆业务研究及管理工作,多年来持之以恒的研究陕西省博物馆的由来与发展,在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著书《县级博物馆研究》、《陕西博物馆百年史》等5部,全面介绍了陕西省百年博物馆发展史。其中编写的《遗址博物馆研究——兼述陕西遗址博物馆》一书荣获陕西省文物事业管理局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陕西博物馆百年史》荣获“2014年度全国文化遗产十佳图书评选”文化遗产优秀图书殊荣。

 

  三、目录

 

  引 子/ 001

  第一章 无名规划师和建筑师的杰作/ 001

  第一节 “原”来如此——小小半坡村的巨大地理背景/ 002

  第二节 二级阶地——关中地区原始先民对居址的最早选择/ 003

  第三节 生活生产巧安排——村落的功能布局/ 006

  第四节 村庄的防御工事——大围沟(局部)/ 008

  第五节 营窟巢成往事——方房子、圆房子的技术和社会内涵/ 010

  (一)会议中心——居住区最大的大房子/ 010

  (二)众星拱月——环绕在大房子四周的小房子/ 013

  (三)方圆规矩——半坡人对建筑形式的娴熟把握/ 013

  (四)套路与创新——自始至终的匠心/ 019

  (五)建造步骤/ 021

  (六)其他建筑遗址/ 022

  第六节 最早的风水?/ 024

  第二章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025

  ——那些引领时代的生产工具

  第一节  农业生产工具/ 026

  (一)只几个石头磨过——划时代的石器制造方法/ 027

  (二)生产工具种类的暗示/ 028

  第二节  狩猎和捕鱼生产工具/ 037

  (一)与先民为伴的动物——气候与环境的可靠证据/ 037

  (二)渔猎工具——堪称神品的巧思/ 040

  第三节 丰富多彩的手工业工具/ 047

  (一)纺轮——告别“未有麻丝、衣其羽皮”的时代/ 047

  (二)穿针引线——生活就这样越来越精致/ 048

  (三)石砚——升级版的研磨器,还是史前第一块砚台?/ 051

  第三章 衣万世/ 053

  ——隐藏在陶器上的生活密码

  第一节 盆盆罐罐才是家——陶器为代表的生活用具/ 054

  (一)炊器/ 055

  (二)饮食器/ 058

  (三)水器/ 062

  (四)储藏器/ 066

  (五)陶窑/ 069

  第二节 无所不在的弧线——半坡人生活中的艺术范/ 070

  (一)弧线之美/ 070

  (二)“底线”之变/ 071

  (三)细节之妙/ 072

  第三节 饱食暖衣——吃什么?穿什么?如何加工?/ 073

  (一)六畜寻迹/ 073

  (二)家有余粮心不慌——半坡氏族的粮食储藏/ 076

  (三) 编与织的印痕——织女时代的到来/ 079

  第四章 浸染在原始艺术中的精神世界/ 083

  第一节 纹饰/ 084

  (一)绳纹/ 085

  (二)线纹/ 085

  (三)弦纹/ 086

  (四)剔刺纹/ 086

  (五)附加堆纹/ 089

  第二节 绘画/ 091

  (一)俯察品类之盛——半坡艺术家画笔下的动植物/ 091

  (二)几何形图案花纹——半坡艺术家的创造性成就/ 095

  (三)鱼纹与三角形的“血缘关系”——鱼纹如何演变为几何图案/ 101

  (四)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彩陶花纹与陶器器形的关系/ 103

  (五)仰观宇宙之大——半坡艺术家画笔下的鱼神/ 104

  第三节 雕塑/ 115

  (一)人头塑像/ 115

  (二)陶塑动物形象/ 115

  第四节 配饰/ 117

  第五节 陶哨/ 118

  第六节 天书——无法识读的刻画符号/ 120

  (一)前所未有的发现——半坡遗址刻画符号的出土情况/ 120

  (二)谜团——刻画符号的最初解读/ 124

  (三)文字的先声?——刻画符号研究的新进展/ 125

  第五章 魂离其魄/ 127

  ——半坡人的死亡观

  第一节 公共墓地——氏族成员的终极归宿地/ 128

  第二节 并不可怖的死亡——成年人的葬礼/ 129

  第三节  埋葬方式的含义/ 129

  (一)面向和姿势——葬式的无言诉说/ 130

  (二)合葬的含义是什么?/ 131

  (三)割体葬仪——匪夷所思的举动/ 131

  第四节 随葬品的数量、组合及其寓意/ 133

  第五节 神秘的凋谢——埋葬夭折小孩的瓮棺葬/ 134

  第六节 一个神秘的半坡小女孩/ 136

  第六章 半坡人和半坡社会/ 139

  第一节 祖先的形象——半坡人的头像复原/ 140

  第二节 母系氏族公社——半坡人的社会组织/ 141

  (一)半坡人的邻居们/ 142

  (二)房子里住的是什么人?住多少人?/ 142

  (三)村里有多少人?/ 143

  第三节 祭祀——让祈祷的声音直达天庭/ 143

  第四节 由鱼到鸟——文化形态的巨大变化/ 145

  第七章 何以半坡/ 147

  ——一座原始村落被发现、发掘和传承的价值

  第一节 发现——作为史前村落的半坡/ 148

  第二节 背景——和平建设时期的开端/ 149

  (一)到半坡去看考古——60 年前的一句时髦话/ 149

  (二)进入历史教科书/ 150

  第三节 发掘——作为考古范式的半坡/ 150

  第四节 传承——作为博物馆的半坡/ 152

  (一)划时代的举措——就地保护遗址/ 153

  (二)现场陈列——史前遗址博物馆陈列体系的创建/ 155

  (三)史前工场——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 156

 

  四、引子

 

  岁月总是这样的无常:一方面将过去的痕迹掩埋得干干净净,一方面又在不经意间时不时地撩开历史帷幕的一角,带来意外惊喜的同时,也使后来的人们有机会窥探遥远的过去时光。

  1953年,这一幕再次上演。这次的主角是6000年前的一座原始村庄。

  西安东郊的半坡村,1953年,在这个关中渭河流域再普通不过的村庄的北边发现了一座原始社会村庄的遗址,随后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古发掘,使这个村庄蜚声中外。

  1954年至1957年半坡遗址的发掘,是当时一件轰动一时的大事。面对参观热情高涨的

  民众,考古工作者索性在土崖下现场办起了展览会。这场面也激发了当地农民捐献文物的

  积极性。

  那么,在这里究竟发现了什么,引起民众如此的关注和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