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九州图书 > 全部图书 > 文化艺术

香艳面纱下的“真我”——解读千年〈源氏物语〉

1.jpg
作者:蔡荷 王翔 ISBN:9787510829932 责任编辑:出版时间:2014-05-01 版次: 印次: 页数:204页 开本:16 包装:平装 市场价:¥38.00 试  读 预  定

  

  一、内容简介

   

  紫式部所作之《源氏物语》,不仅是日本人民,亦是世界人民的瑰宝。其中蕴含之深厚,即使于今人而言,也蔚为大观。本书《香艳面纱下的“真我”——解读千年〈源氏物语〉》试从紫式部的创作动机出发,深层次地剖析《源氏物语》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内容及其时代文化背景,以使读者能更深地了解《源氏物语》,感受其魅力之处。

   

  二、作者简介

   

  蔡荷,多年致力于日本文化研究。曾发表《茶道中的哲学意味》《日本国民性选论》《什么是真正的武士道思想》《道教与日本社会》《〈罗生门〉中的生死较量》《〈楢山节考〉的艺术风格与审美情趣研究》等有关日本文化研究方面的论文20余篇,被誉为“日本文化研究界名人”。现为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涉外学院副教授,国家二级作家。

  王翔,湖南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副研究馆员。长期致力于中外文化教育比较研究与图书情报研究。

   

  三、目录

   

  1 前言

  20 亦论“物哀”

  26 动机与构思——兼论《云隐》为何空缺

  33 香艳面纱下的“真我”

  44 究竟谁是正夫人

  53 光源氏为何迎娶三公主

  59 紫式部笔下贵族妇女的乖蹇命运

  75 《源氏物语》中译本中的误译探讨

  99 且论光源氏之“好色”

  110 唯美主义与浪漫主义之先驱

  116 古代日本人的灵魂观

  123 朱雀帝因何禅位

  131 刍议光源氏的政治手腕

  140 浮舟性格中的翻译偏差

  149 桥姬性格解析

  156 八亲王为何不认亲生女儿

  163 浮舟的结局

  170 “理性”与“感性”的交锋

  177 难以排遣的心灵苦痛

  184 《源氏物语》中体现的教育思想

  193 《源氏物语》的时代局限

  200 参考文献

   

  四、序

   

  我第一次接触《源氏物语》原著,是在十余年前。展卷细看,便深感它与现代日语有莫大差异——言辞古奥、文法艰深,并非一时就能读懂。而真正开始仔细阅读它,却是最近几年的事。在信息发达的今天,只需坐在电脑前轻松操作,就能通过网络阅读被整理好的原稿,以及每行对应的现代日语译文,外加注释和汉字注音,这让想要仔细探讨它的人感觉特别的方便。同时我亦想起日语“入念”一词,其释义为“細かい点まで注意が行き届いているさま”(周全、周瑾、细致入微的样子)”。“入念”体现的是一种态度,这种态度或许可以说是一个民族共同的性格特征。

  《源氏物语》作为世界第一部长篇小说,前人对它的研究已然硕果累累。然而,成果固然丰硕,却不代表不曾留下空白。就像本书,即便它也能或多或少为这个研究领域增砖添瓦,也不代表它就没有给后人留下空白。小说中有云:“源氏说:‘内大臣厌恶夕雾,实非他本意。他是否希望与皇室联姻诞育皇孙来保持纯粹的血统和家族繁荣,而视源氏家族的血为轻贱呢?’”(常夏第一章第三段第15行)。我于2009年发表过一篇文章,曾经谈到了作者的创作动机,当时给我灵感的,就是上面引用的这句话。作者出于一种政治危机而创作《源氏物语》,通过虚构源氏一门的繁荣,预示源氏将取代藤原氏成为朝廷柱石、独揽朝廷大权。而其中的一项重要手段,便是剪断皇储身上的藤氏血脉。其实,我当时写那篇文章时思想尚不成熟,即使现在,也未必就很成熟。但我仍觉,除了政治目的外,《源氏物语》尚有另一种平行的创作动机,即关于对贵族女子如何获得幸福的探讨。贯穿整部作品的物哀情结,反映出作者自身浓厚的物哀意识。正是在这种物哀意识推动下,作者对男权社会中那些美丽的青年女子乖蹇的命运寄予深切同情。她想通过作品告诉她们,要具备怎样的品行、修养与才艺,待人接物要取怎样的态度和立场,要怎么面对人生中的困难等,才能在当时的封建社会得到她们期待中的幸福。为此,作者先后塑造了藤壶皇后、紫夫人、秋好皇后、玉鬘、明石夫人、明石皇后、宇治二女公子等众多的成功女性形象,尤其是对紫夫人、玉鬘、宇治二女公子着墨甚多。作为反面论证,又塑造了夕颜、葵夫人、六条妃子、浮舟等系列失败女性形象,并以具体事例加以剖析,指出其成功或失败的原因何在。上述两种平行的创作动机,如孪生姐妹一般,纵贯作品始终。此外,尚有一种附带的创作动机,若不留心,很容易被忽视。那便是作者对婚姻模式的探讨。作品中,既有反映当世风貌如六条院、柏木父亲家那样一夫多妻的复杂家庭,也有夕雾与云居雁那种遗世独立的一夫一妻式单纯家庭。在作者生活的那个贵族社会,能够大胆地探讨一夫一妻的家庭模式,不能不说是一种非常超前的思想。

  六条院是作者虚构的建筑,据说那样的建筑在今日日本已不复存在。然而,“放出”(はなちいで)这个词汇在古语辞典中还是可以找到的。三公主嫁入六条院后住在寝殿西边的“放出”。“放出”虽然和寝殿处在同一屋檐下,但和母屋是不能相提并论的。对于“降嫁”一词我也不同意,其时光源氏乃“准太上天皇”,他的身份并不比三公主低。可以说,三公主和紫夫人一样,她们都是光源氏的夫人,没有嫡庶之分。

  光源氏是紫式部塑造的一位完美政治家形象。他未及弱冠之年即与藤壶女御私通诞下皇储,同时举荐地方官罗织党羽、积累巨额财富,又将源氏各派势力聚拢在自己周围,还不忘培养贤内助及培植宗教势力。流放期间,利用爱情牵制胧月夜,借此了解朱雀帝的想法与动向;与明石姬结缘,人财两得;与各方势力保持密切联系,伺机重返朝廷。复归京都之后,全力排除异己,稳固新帝政权,同时马不停蹄培养接班人。收养玉鬘,玩弄美女政治;安排女儿入宫为太子妃,放远千秋功业。纵观光源氏一生,其政治眼光可谓高远深邃,其政治手腕可谓圆滑成熟。他谋略万方而又善于经营,故能登上成功的顶峰。

  众所周知,光源氏作为《源氏物语》的第一主人公,已被打上好色之标签。也难怪,书中明确描述的与光源氏有情感纠葛的女性就多达15位,没有留下名字的则多不胜数。但光源氏之好色终究是与众不同的。光源氏是个懂得女性美好情致的人,他聪明、深识社会,又善于理解他人、行事温柔。在本书之中,他毫无疑问是最了解女性的。他欣赏着女性的美——无论是容貌、体态,还是气品、性格。他的好色,也正是这份欣赏带来的负面效果。光源氏迎娶三公主并非好色,而是一种政治妥协。也正是在迎娶三公主之后,光源氏的幸福人生开始走下坡路,并且最终导致幸福家庭的破灭与自身肉体的毁灭。此种结局并非光源氏始料不及,而是万般无奈之下做出艰难抉择的必然后果。“云隐”昭示光源氏功成身退人生使命已经完成。他隐退得正是时候。否则,身为皇族与源氏后援人,其存在与故事的第三部要表现的皇族与源氏之间的斗争必会产生矛盾。再者,光源氏既已脱离俗世,为了不影响修行功德,照理不再过问世事。基于此,光源氏的存在与小说第三部故事情节的发展不再发生直接联系。又次,紫夫人之死,草木含悲,而这种悲痛之情主要是通过光源氏的行为与心理活动来描写的。反过来说,光源氏一旦离世,又通过哪个角色去表现那种日月无光的惨痛呢?明石皇后、夕雾、花散里或明石夫人?从前文的交代中,分析诸人物的个性,恐怕这几位中没有任何一位适合充当这一类人物角色。然而,光源氏毕竟乃《源氏物语》的头号主人公,其隐遁与离世固然不必大肆渲染,却也不便过于忽视。总要向读者交代一声,还要显示这位主人公在故事中的分量,于是作者采用了“无声胜有声”的简约手法,即斥以整卷的篇幅来宣示光源氏的退场,而内容却是一片空白。如此一来,既对前期故事有了明确的交代,又方便后期故事的创作,还给读者留下了一大片想象的空间,使故事平添一层想象的余韵。同时,内容之繁简有序,又体现出构思的精密衔接,使创作动机进一步明确。作者繁简有序的叙事技巧,精致简约的语言艺术,真实地体现了一位文学大家厚重而高超的文字功底和艺术素养。

  八亲王是“宇治十帖”中登场的主要人物。他先后两次拒绝认养亲生女儿浮舟。爱惜家声名誉、克己自律的八亲王并非不负责任的男人。第一次拒绝认养,主要是因为浮舟的出生非出自亲王本意;第二次拒绝收养,是因为浮舟的教养离出身要求越来越远。教养不周,势必影响到亲王生前身后的声誉。故事情节的发展,也证实了亲王判断之准确。浮舟是作者作为贵族女子教育方面的反面论证塑造的典型人物。她一方面端庄美丽、聪慧灵巧、心思细密,另一方面胆小、逆来顺受、自私、虚荣、见识不足。为了逃避三角恋造成的不可收拾的局面,她选择投河自尽,但最终并没有投河。浮舟在小野出家,在深知与薰大将复合无望的前提下永远地脱离了俗世。而八亲王亲手培养的两个女儿中,大君气质高贵典雅,态度温柔可亲,她深明事理,品格高尚,心甘情愿将“世间难得的男子”薰君让给妹妹中君,希望中君能享受幸福家庭生活。因事与愿违,最后牺牲自己奠定了中君与匂亲王的婚姻基础。中君城府颇深,凡事不愿对人罄谈,让人猜不透心思,且处事从容不迫。她在薰大将的竭诚帮助下守住了与匂亲王的婚姻,又因生下匂亲王的长子而稳固了其地位,从而迎来了八亲王一族的黎明。

  朱雀帝禅位一事,既有被迫性,亦有主动性。朱雀帝笃信御灵信仰。从政治派性来说,他属于桐壶帝生前主导的皇族一派。外祖父太政大臣去世,弘徽殿太后体衰多病,加之自身罹患眼疾,反复发作,朱雀帝打算退位,将部分政权交给皇族后援人光源氏掌管,一方面遏制藤原氏势力,另一方面籍此安抚桐壶先帝的御灵。然而,从后文中朱雀院处心积虑将三公主嫁入六条院的情节安排中发现,朱雀帝主动禅位的背后藏着更深一层的无奈,这种无奈来自于对宗教的畏惧。光源氏与神、佛两界的关系遍布平安京的发达地域左京区一带。光源氏利用宗教势力推波助澜,使朱雀帝禅位染上被迫色彩。

  《源氏物语》也是一部风雅有趣的教导之书。其丰厚的教育意旨,纵贯全文。书中“以学问为本”的教育观点,对“真、善、美”的追求,缀满全书。这与我国当代教育家张楚廷先生的教育理想如出一辙。兼而与现代教育学概念“通识教育”、“素质教育”接轨的教育思想,如明珠一般闪烁着光芒。围绕上述几点,作者在书中不厌其烦地一一论述,再于世情教育方面多方告诫,奉劝世人要有人情味,要懂得感动,还要懂得及时回应。日本国学者本居宣长曾说《源氏物语》的主旨乃“もののあわれ”——这“もののあわれ”是一种内心的体验。它是一条轻缓的河流,充满着自然的灵性,温和沉静,自然流淌。作为感受对象的事物在其中荡起圆润的涟漪,不疾不徐,没有大的波澜,总是以一种内敛而深刻的姿态扩散开来。它囊括无垠,包揽万物,在事物之中见出其原美,而这种原美是与个人内心独有的情感糅合过的,它是自然所带来的纯粹美,也是内心感受到的情感美。物哀的体验可能因人而异,但究其始终,都是出自一种客观事物与内心情感所契合而成的协和之态,这种融合能够超越两者之和,而提供给人们一种能够带来内心满足或感动的情之韵。它并非仅止于哀感,但哀是它的重要表象之一。它主要引发自个人的情感,并不完全在于感受对象的美丑。把深刻而纯净的情感以淡雅清透的方式表现出来,在内心中把万事万物都洗涤一道,附以个人隐秘的内心观感;以对世间原美的感动和欣赏为调和,再以沉静雅致的心境作总括,便成就了物哀之情。

  《源氏物语》的时代局限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者浓厚的阶级偏见。作者身为彰子皇后的指导女房,又出自藤原一族,她的思想带有强烈的阶级印记。那种强烈的阶级观念,亦渗透到作品中,成为《源氏物语》的光芒遮盖不住的瑕疵。由于作者不了解底层劳动人民的生活,对粗俗无知的平民产生了一种无端歧视和蔑视的心理。然而,百姓的无知缘自贵族对知识学问的垄断,是平民无法接受教育的必然后果,而作者却认识不到这一点。二是作者教育思想中的时代局限。作者主张女子不必钻研学问,只需习得一些知识即可。这种观点在女子附属于男子的封建社会尚可适应,而当日本结束封建社会、走上新兴的资本主义道路之后,这种普世的价值观却大大妨碍了社会进步,成了时代车轮向前行进的阻碍。

  本书多处引用丰子恺先生的译文,该译本所展现的令人心醉神迷的文字魅力,让人深为赞叹,读来不忍释卷。然而,误译在任何一部译著中都有可能存在,何况《源氏物语》这种用古代日语创作的宏篇巨著。要译得字字句句都传神而又精准,实在是一件非常浩大的工程。无论哪一位译者,出现误译都是在所难免的。即便是本书《<源氏物语>中译本中的误译探讨》一文中经过校对的误译,亦可能存在需要进一步探讨之处。本书在这一方面所做的工作,只是从白玉微瑕的译本中捡拾起些许翻译的疏漏,余下的空白有待同行们一同填补。在误译探讨过程中,引用了日本高千穗大学涩谷荣一教授校对的原文与译文,并参考了注释及汉字注音。

  本书的问世,尚得到了我的女儿梓曦的鼎力相助。她不仅为本书设计了封面,担当了前言篇的英文翻译,还执笔写了两篇文章,即开篇《亦论“物哀”》与第六篇《紫式部笔下贵族妇女的乖蹇命运》。如此大大减轻了我的写作负担和工作压力,身为母亲,同样难抑感动。看来,紫式部所欲传达的物哀精神,已确实地为女儿所领会了罢。

  希望本书的出版,能启发读者转移思路,从新的角度理解原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