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九州图书 > 全部图书 > 文化艺术

视觉人类学论坛(第二辑)

0_副本.jpg
作者:朱靖江 ISBN:9787510842511 责任编辑:出版时间:2016-04-01 版次:1 印次:1 页数:330 开本:16 包装:平装 市场价:¥58.00 试  读 预  定

  

 

 

  一、内容简介

 

  第二届“视觉人类学与当代中国文化论坛”强调视觉人类学的学术本位,以促进学科建设为核心目标,同时也延续其多学科、多领域、多行业交叉互动的论坛特色,意在建立一个更为宽广的学术交流平台,推动视觉人类学的发展进程。

  本书即为第二届“视觉人类学与当代中国文化论坛”研讨会的论文集,全书主要分为“视觉人类学理论研究”和“影像民族志实证研究”两部分。与本学科的草创时代相比,现在的视觉人类学作品在文化、思想、技术上都呈现出丰富、鲜活的多样性,视觉人类学在记录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度表述中国文化等领域都发挥着深远的学术影响力和积极的社会价值。

 

  二、作者简介

 

  朱靖江,北京大学文化人类学博士,中央民族大学影视人类学研究中心主任、副教授,兼任中国人类学与民族学研究会民族影视与影视人类学专委会副主任,秘书长。研究领域为影视人类学,影像民族志理论与方法,跨文化电影研究。

 

  三、目录

 

  第一部分 视觉人类学理论研究

  当代中国“影像民族志”——问题导向、科学表述与伦理关怀 ·············罗红光 2

  视觉人类学(Visual Anthropology 学科建设架构初探 ··························邓启耀 23

  影视、影像与视觉:视觉人类学的“三重门”  ················朱靖江 42

  电影人类学引论  ····································鲍 江 52

  “学者电影”的主张与逻辑  ···················庞 涛 73

  图像文化人类学志论  ·························吴秋林 84

  动画——视觉人类学的影像新场域 ···························孙玉成 龚 念 李东勋 95

  虚构式影像民族志:内在世界的视觉化  ··············朱靖江 104

  魔兽世界中的虚拟自拍现象研究  ·················王明端 118

  云之南:一个影像展的出生笔记  ·····················郭 净 128

  第二部分 影像民族志实证研究

  藏族村民影像与视觉人类学的核心目标  ···················梁君健 175

  以花腰傣个案谈人类学纪录片意外事件拍摄的几点经验和教训 ·········吴 乔 190

  影视人类学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全息功能

  ——以云南“土风计划”村寨文化传承保护工程为例 ····················赵湛鸣 217

  重访式田野工作法在文化人类学纪录片中的运用研究 ·························赵 鑫 225

  影像即力量——云南省博物馆影像研究的探索与实践 ·························王 珺 233

  博物馆中的展览——“再记忆”的视觉表征与话语实践 ·····················祝昇慧 248

  文化记忆与文化自觉——记广西乡村影像发展的五年 ·························梁小燕 265

  乡愁情怀的多诉求视听语言表达——以国家重点工程

  百集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中对赫哲族的表现为例 ·······················宋 颖 277

  《极乐园》解读:真实的境界及超越  ·················徐 菡 289

  《老狗》:藏族知识分子电影 

  通过《中国》接近中国  ····························陈学礼 309

  附 录

  视觉人类学的多声部表达与广域学科建构

  ——第二届“视觉人类学与当代中国文化论坛”综述 ····································319

  民族题材纪实影像的非遗价值

  ——从“2015 中国民族题材纪录片回顾展”谈起  ·················325

  中国影视人类学学会“学会奖”评审暨研讨会顺利闭幕 ·····································328

 

  四、序言

 

  

  苏发祥

  2014 年 6 月中旬,在“ 985 工程”民族学重点学科建设经费支持下,朱靖江博士在中央民族大学召集了第一届“视觉人类学与当代中国文化论坛”,海内外将近百名学者欢聚一堂,畅所欲言。即使会议期间,仍有不少学者从全国各地赶来参会,参会人员之踊跃,会议效果之显着,各种媒体反响之热烈,大大出乎我们的意料。国内的《中国社科报》《中国民族报》,美国人类学会和美国东亚人类学会等权威学术团体都发专文介绍会议内容。《视觉人类学论坛(第一辑)》就是这次会议的重要成果。此次会议的另外一个重要意义就是表明中央民族大学视觉人类学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开启了一个新的历程。

  虽然视觉人类学的教学和研究在中央民族大学起步较早,但发展曲折。20 世纪80 年代末,在图书馆工作的李德君先生就开设了“影视人类学”的课程,当时我还有幸看到了李先生用老式打字机打印的教材,但他和张江华老师编纂的教材直到2000 年才正式出版。

  20 世纪90 年代之后,中央民族大学的庄孔韶教授成为国内外知名的影视人类学专家,1992 年,庄先生拍摄的《端午节》还入围了米德电影节。之后,庄孔韶先生拍摄的《我妻我女》、《虎日》(论文电影组合)、《回声》等成为影视人类学方向教学不可或缺的参考片子。可惜2003 年庄孔韶教授离开民族大学到人民大学执教,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专业的影视人类学教学也暂告一段落。

  中央民族大学视觉人类学学科发展史还有一人必须提到,这就是著名画家、中国岩画研究中心原主任龚田夫先生。龚田夫先生拍摄的《白裤瑶》参加了1987 年法国巴黎蓬皮杜文化艺术中心举行的第九届国际真实电影节,得到了到会影视专家和巴黎观众的一致好评。

  2012 年7 月,朱靖江博士在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历经八年的历练,终于获得了人类学博士学位,并加入到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教师团队。靖江博士长期从事纪录片及其相关工作,跟人类学结合后更是如虎添翼。到中央民族大学短短三年间,靖江博士就先后给本科和硕士研究生开设了“影视人类学”“民族志纪录片创作”“中国影像民族志”“海外影像民族志”和“世界电影与民族文化”等课程,并建立了影视人类学中心。加之学校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中央民族大学视觉人类学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色。

  虽然早期的经典民族志中大都使用照片和图示,但影视与人类学的结合却经历了一个比较漫长的发展过程。实际上,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视觉人类学在人类学学科主流中始终处于边缘的状态,影视从业者与人类学家融为一体共同发展的个案不多。进入21 世纪后,人类学的发展遭遇到了话语与理论范式的双重危机,但视觉人类学却异军突起,为人类学学科的发展点燃了一盏明灯,也给人类学从业者带来了民族志方法上的突破。如2009 年7 月在云南昆明召开第十六届国际人类学民族学联合会期间,庄孔韶教授组织的国际电影节成为大会规模最大最受欢迎的分会之一,被国际影视人类学会主席Postma 誉为“中国影视人类学史上的里程碑”。

  2000 年以后,一大批有影响的视觉人类学学著作、论文和网站纷纷问世,给人类学学科的发展注入了新鲜活力。如Ruby 在Picturing Culture: Explorations ofFilm and Anthropology (2000), Grimshaw 在The Ethnographer’s Eye: Ways of Seeingin Anthropology (2001) 中都详细探讨了研究和表征的视觉方法如何在整体民族志创作中发挥更多作用的问题。Edgar 在他的著作A Guide to Imagework: Imagination-Based Research Methods 中呼吁,主流人类学应该考虑将视觉更加紧密有效地整合进人类学学科。此外,非英语语种的视觉人类学著作也不断出版发行。

  觉人类学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开列了一份包括二十五本书的必读书目。二十五本书全部是2000 年以后出版的。最早的一本是2000 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影视人类学概论》,作者是前面提到的张江华和李德君两位先生。最新的一本则是刘洁的《出画的情境:中国新派纪录片人访谈录》( 2014 年,武汉大学出版社)。此外,除了小川绅介、山根贞男编的《收割电影:追寻纪录片中至高无上的幸福》,保罗· 史拖勒的《搞电影的歌俚讴:尚胡许的民族志》,大卫· 马杜格的《迈向跨文化电影:大卫· 马杜格的影像实践》,保罗· 霍金斯的《影视人类学原理》和希拉· 柯伦· 伯纳德的《纪录片也要讲故事(第2 版)》五本外,其余二十本的作者都是中国大陆和台湾的学者。这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出了视觉人类学在我国学术界的迅速崛起。

  中国视觉人类学学科迅速发展的另外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在高校和社科院系统中相关机构的陆续设立。除各类影视人类学中心外,2015 年底,经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批准,民族影视与影视人类学专业委员会在中央民族大学正式挂牌,成为2015 年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发展的一件大事,也为将来视觉人类学的进一步拓展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平台。

  2015 年4 月中旬,朱靖江博士在中央民族大学召集了第二届“视觉人类学与当代中国文化论坛”研讨会,我因在美国访学错过了盛会,据说气氛之热烈远超首届。值此此次会议的文集,也就是《视觉人类学论坛(第二辑)》即将出版之际,受靖江博士之托,写此篇短文,是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