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九州图书 > 全部图书 > 文化艺术

根植徽州

立体书影_副本.jpg
作者:许杰文 ISBN:9787510849794 责任编辑:李创娇出版时间:2016-12-01 版次:1 印次:1 页数:240 开本:16 包装:平装 市场价:¥88.00 试  读 预  定

  

 

  一、内容简介

  

  《根植徽州》是一本深度研究徽州文化的著作。

  其内容涉及,“根植徽州”的理由,徽州宗族的“恩”与“爱”,徽州宗族的家风、诚信、自信、教育,徽州宗族眼中的“贵子”,徽州宗族的家族传承、忠孝节义、信仰、游学,以及关于“廊桥文化”的解读等等。

  本书汇集了大量历史记载,结合作者数百次游学的所见所闻,将隐藏在青山绿水和粉墙黛瓦间的徽州文化诉诸于笔端,通过深入浅出的描述和高屋建瓴的解读,向读者呈现出一幅幅优美的山水画,在怡情怡景中启发人们对于当下生活和人生理想的思考和遐想。

  这是第一本系统介绍家风、家族教育、廊桥文化等贵族教育的书。作为书香门第之后,作者结合自身的家学以及家国情怀,向人们阐释了古徽州“东南邹鲁”之誉的缘由、大家族兴盛的原因、士族的责任与担当、书香门第教育的特点,即根植徽州的理由。

  作者认为,“当今的世界之争是文化之争,未来的世界之争是教育之争”。所以,经过多年的思考和实践揭示了教育的关键——

  “对于一个成长中的孩子来说,真正的教育就是父母一定要让自己的孩子“开天眼”,让孩子从小就能看见最美好的世界,让孩子从小形成一个“温、良、恭、俭、让”的生活和工作习惯,让孩子有一个良好的价值观、信仰、勇敢、责任和使命的境界,让孩子的生命始终朝圣着理想和远方,让孩子具有顶天立地的高贵性格,让孩子找到支配财富的能力,驾驭世界的思维。这样的教育,才是未来最高等的教育!因为真正的高等教育是为了让孩子能够进入上流社会或者是高度文明的社会,并且,有一份自己非常满意的事业,或可持续发展的理想事业,用每一个震撼的音符来找寻与世界的共鸣;或者在未来与世界挽手共和谐。”(本段见《根植徽州》前言)

  教育是国之根本,也家族传承的核心。这本书通过各个角度引发读者思考,以期给浮躁的社会以久旱的甘霖,滋润千万干涸的心田和家庭,从而进一步提升整个民族的文化自信和精神传承。

  

   二、作者简介

 

  

  许杰文

  中国旅游专家;

  中国著名的导师级讲师;

  中国知名易学家;

  中国著名心理学家、道家养生家;

  许杰文先生出身于书香门第世家,幼承庭训,受家族传统私塾及琴、棋、书、画的熏陶和教育,酷爱中华武术。从小立志遍访名师、寻得武当武术之正统大德。一九七八年先生前往武当山研习太极拳,由此与武当山结缘。一九八二年始全心潜修中国传统道学文化,经三十余年的学习、悟真和辛勤探寻,终修得中国传统之道家武术、道医养生等道统文化之正果。

  

   三、精彩书摘

  

  第二章 徽州宗族的“恩”与“爱”

  

  在中国的历史中,“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即便是“国家”,也往往被称之为“家天下”。所以,自古以来,有文化背景和传承的宗族都会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从小培养宗族成员懂得如何来感受爱,又如何去感恩,然后,再如何去爱自己,爱生命,爱他人,爱自然,爱社会现实中存在的全部,并且,把家族的命运与国家的关系的教育上升到家国或者是家国情怀的境界。因为人是生活中的群居动物,每个人都是在和他人的交往中获得存在感的。而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真谛却是爱;爱这个世界,爱一切与人有关联的历史、文化、生活、习俗和情感。所以,最终连接人与人之间的纽带几乎都被两个字所概括;这就是“恩”与“爱”。可是,不论是“恩”还是“爱”,其结果都是一种担当,是一种价值观的输出,而且这种担当或输出都是发自内心深处的一种力量,是不考虑投入和回报的期许,更是一种纯粹的给予。倘若一个人不懂得感恩,爱又从何来呢?因为“家”就是这两个字的源头活水,所以关于“家”的概念,在中国人传统的意识中,一直是至高无上的青天。可是,对于那些有文化背景和传承的宗族,又是如何具体的来体现这种“家”的概念的呢?对于徽州宗族又是如何来体现和理解“恩”与“爱”的呢?

  在历经千年的徽州精神和文化中,留下的古人故事,主要是为了阐述人最为基础的、也是最为重要的“爱”文化!徽州宗族认为,一个人要想理解“爱”,就一定要懂得“爱”,而且还一定要会实施“爱”。否则,就一定会成为一个可怜的孤家寡人。因为“爱”不是一个空穴来风的东西。爱是在某一特定的条件下,所给予的实时表达。那么,这个“爱”又从哪去理解?又怎么样才能懂得呢?我个人认为“爱”的源头是从成长的过程和环境中,慢慢地培养出来的。如果一个孩子不能从长辈那里获得最原始的爱,那么这个孩子就如同瞎子摸象,需要自己去琢磨“爱”的真理。如果一对父母不能将自己所理解的“爱”,传递给自己的孩子,那么做父母的不仅仅不能让自己的孩子站在自己的肩膀上,而且还将要面对这个不孝的孽障。那么,我们如何来判定一个人理解不理解“爱”?懂得不懂得“爱”呢?我谈一谈我个人的观点,以供参考。我要结交某个人,我首先要看这个人懂不懂得爱自己;一个不懂得爱自己的人,又怎么可能懂得去爱他人呢?因此,“爱”是需要从爱自己开始的。一个连自己都不爱的人,又怎么可能懂得和理解他人的需求?又怎么可能会去关心他人、关爱他人呢?一个没有丰富内涵的人,又怎么可能有能力去关爱他人?又如何能让他人来体会自己精神世界的富足而带来的自信与影响力呢?其次要看这个人是如何对待给予他生命的母亲的。如果一个人对给予他生命的人都不能够“爱”,试问这个人对谁还能够实施自己的真爱?这是我一直以来结交朋友的前提!那么,这些观点和理念,又是从哪里来的呢?是从徽州来的,是从宗族的根上来的东西。

  因为“天下牌坊数徽州,徽州牌坊一座半”这一座半仅在许家,所以在徽州,自汉唐以来,小到“贞节牌坊”,大到街道、村落,甚至再到大山,乃至整个区域,有史志记载的“恩”与“爱”之故事,不计其数;几乎处处演绎着感天动地的故事,并且不胜枚举。譬如臭鲑鱼里的恩爱故事,许村昉溪的“高阳廊桥”,廊桥东部的双寿承恩牌坊(许世积夫妇和睦恩爱,热心公益,乐善好施),墙里门的故事,等等,还有近代黄山翡翠谷中百爱碑的动人故事,无不为人们留下了许多美丽动人而又能遐想的传说。

  最有争议的当属徽州的那些“贞节牌坊”,哪一座贞节牌坊的背后不是埋葬着一个沉重的故事?又有哪一座牌坊下,没有隐藏着震撼而有深意的动人故事呢?即便不是动人的故事,也至少是一个女人数十年的青春吧?因此,每一座牌坊至少也是一座永久的纪念碑。那么,需要弄明白的是何为牌坊?何为贞节牌坊?所谓牌坊实际是一种古代形状似门的高大建筑,一般是古代帝王为了表彰臣子的功绩,或感天动地的事迹而建造的一种丰碑。所谓贞节牌坊就是古代帝王为了表彰女性对自己丈夫的坚贞不渝,一生恪守贞节而建立的一种丰碑。这样一来,问题就来了,是不是这些纪念碑下的她们都深受“封建礼教”的束缚呢?

  倘若她们连同这些贞节牌坊都是“封建礼教”束缚的结果,那么,“封建礼教”也许束缚得了她们的脚步,难道还能束缚住她们的心?而且,在徽州,如果这样的贞节牌坊只有一处或者两处,那么,我们也就不必劳神费心地去探访和思考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从古至今,战争、灾难不断,天灾或人祸,在家守寡的妇女可谓不计其数,而立贞节牌坊者却少之可数。由此可见,正是因为守节的妇女太少,才有了上层皇帝亲自为其立碑!当然,这并非君主无聊之作。据徽州府自唐以来的记载:属于孝贞节妇女者达六万五千零七十八名;在徽州诸多的牌坊中,贞节牌坊占据了牌坊总数的一半以上。这又是什么原因呢?这样的一组数字,难道还不能引起我们的关注和思考吗?难道这些女人的思维和行为不值得我们调研吗?一个女人,在丈夫死了之后不改嫁,这是她应有的权利;同时,她也有改嫁的权利。为什么有这么多女人最终选择了不改嫁呢?难道徽州这些女人只有前者的思维模式?还是她们深受“封建礼教”的束缚?诸多的疑问激励我们去做一些真真切切的探访,希望让这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再一次苏醒过来,重新唤醒那些不懂得“爱”文化、不会“爱”生活的人们!

  在探访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一个现代的真实案例。在徽州的齐云山,有一位老婆婆,她为了一个遥遥无期的承诺,一等就是六十余年,从一个亭亭玉立的少女变成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至今终身未嫁。而她的那个“他”,却没有如约回来;时至今日,每当提起她的那个“他”,老婆婆羞涩的表情在布满皱纹的脸上,依然饱含着宛若少女的灿烂。从“他很帅的……”的回忆开始,不时向旁人流露着她曾经拥有过的幸福,或许直到现在仍然还拥有着那种幸福。爱情是用来回忆的,真情是用来感慨的,而亲情才是用来生活的。我们无须多想,就那一个“帅”字,其中就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和无限的含义。我想,她的那个“他”,一定是非常懂得爱,否则,在她内心深处,怎么可能一直为他留有如此重要的位置?是什么样的力量能让一个如花似玉的美人,仅仅凭靠回忆,就“心甘情愿”翘首以盼六十余年?是爱,唯有“爱”,才可以有如此生生不息的力量,鼓舞起一个柔弱女子半个多世纪的等待!当我们来到齐云山,看到这位平和、慈祥的老婆婆,品味她背后古老而又美丽的爱情故事时,才对所谓“封建礼教”的束缚有了一个恍然大悟的解读。

  我们再来探访一个许村代代相传的故事。这是一个不是牌坊的“牌坊”故事,故事的发生到今天已近七百年。一座古老的宅院(观察第)见证了这个传奇的故事。在“观察第”偏门的内上侧,有如下砖刻碑文:墙里者,祥里也。墙里易为谓之墙里,本其始也。其始奈何余二十祖伯昇公兄弟六人,其四弟曰周安公,年二十四病卒。弟媳胡儒人年二十,幸有遗腹。伯昇公为固其居室,更围以墙。凿井于内,名曰福泉,择二三老媪伺侍,米薪油盐,自外纳之,自牅。且曰:若生男名以天相,生女名以吉人。所以养之慰亡者,无不备至。已而生侄天相,时明洪武二年,己酉也。越十三年,庚申,伯昇公应聪川正直之聘,授福建汀州府知府,年五十二,以勤劳卒于官舍,惜不见侄,天相公娶妇生子。而弟媳胡氏儒人,凛凛冰霜,享年七十二岁,未曾一出门庭,众称为节妇里。盖专表胡氏儒人,后人曰为墙里。则兼德伯昇公之恩也。余独念天相公一线之延,续续继继,至嘉瑞时,而益繁衍。故筑祠,宇于遗地之南,以奉周安公暨胡氏儒人春秋之祀。本毛诗高颂长发其碑之句,易墙里为祥里门,将三百年矣。其惟子孙答之不知,其所以名祥里者死于墙里也,因以墙里原为胡氏儒人旧居,非所谓不忘其本者耶,呜呼贞节之后,朝廷每欲立坊以旌,而胡儒遗愿不许也。伯昇公十三世孙许吉凤叩首百拜,大清嘉庆十七年岁次壬申孟冬日。

  故事里的井、门,还有那堵刻字的墙都在。门上还有石头的匾额,详细记述着这段鲜为人知的往事。故事的主人公胡氏不满18 岁时,便嫁到了许家,不料两年后丈夫不幸病逝。斯时,胡氏已身怀六甲,留下一个遗腹子。大伯许伯升将弟妇叫到堂前,问她此后是愿守,还是愿嫁。说明许氏宗族没有什么“封建礼教”,还是非常讲究民主的。许胡氏夫人当即并坚定地表示:闭门养身,专心教养腹中的许氏骨肉,故愿意守节。于是,大伯许伯升故满足许胡氏的愿望,让胡氏过起了与世隔绝的日子。胡氏笃志守节,专注地在家里抚养教育自己的孩子许天相。

  许天相也非常懂事,刻苦读书,最终金榜题名高中进士,在母亲的督教下,官至观察使。当时,朝廷有感于许胡氏夫人的事迹经历,多次提出立坊旌表,而许胡氏夫人却终未同意。因此,许胡氏夫人没有留下牌坊。这个故事,看上去毫不起眼,但是,令人肃然起敬的是,明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 年),72 岁的胡氏离开人世时,她竟然默默无闻地在这座古宅中生活了五十二年,教孩子念书,独自一人把儿子培养成进士,并官至观察使,从未跨出家门半步。直到临终前,这位伟大的母亲也只留下两句遗言:第一,不要建牌坊;第二,把家里后院墙拆了,让村民到后院的这口古井取水喝。许胡氏的功绩,被许氏后裔写入了《墙里门记》,并把这段往事的记述用石碑铭刻镶嵌在墙里门的门楣之上,故此,又俗称“墙里门”的故事。在许氏古宅“观察第”的厅堂正中高悬着一块“齿德达尊”老牌匾。这个祠堂中的牌匾,代表了许胡氏在许氏宗族中的身份和威望,同时,表达了世代许氏后裔对许胡氏的敬意以及盛赞,同时,也表达了许氏宗族为许胡氏树碑立传的表彰愿望。

  当地人讲此故事时,故事仿佛就发生在昨天;来听故事的人,各个唏嘘不已。那么,有人会问:在中国古代,讲究男尊女卑,女孩子是没有机会去读书学习的,怎么还能发生在家里自己教育孩子的事情呢?而且,还把孩子教育得那么好?我反问道:中国好女孩的标准是“大家闺秀”、“小家碧玉”、“知书达礼”,难道这些辞藻和文化是近代的产物?据我所知,这些辞藻,应该诞生于一千五百年以前的中国。中国自古以来都比较重视女性的发展(详见《魅力女性工作坊》),如果不重视女性,哪会有“母以子贵”等辞藻呢?

  也有人会问:是什么原因使得胡氏做出如此大的牺牲和付出呢?第一个原因是“爱”,许胡氏深深地懂得这个“爱”字的含义。第二个原因还是爱。墙里门故事的背后,是许周安对胡氏怎样刻骨铭心的爱,我们已经不得而知了。第三个原因仍然是爱,是整个家族所赋予的爱,所以才能让许胡氏做出如此坚定而又艰难的选择。因此,在我看来,除了许胡氏本人的家庭教养,还有许胡氏本人对“爱”的理解之外,最为重要的是许胡氏本人所收获到的“爱”。除了所说的爱之外,还有一个词就是“责任”和“担当”。因为决定为“人母”时就要懂得,“母亲”这一角色不仅仅包含着女性固有的温柔和坚韧,还包含着奉献和牺牲。正是如此,才使得许胡氏将“爱”的境界做到了传奇,做到了极致。许胡氏虽然没应允给自己立牌坊,但是她的事迹却如一座看不见的牌坊,世代流传着,并成就了一个徽州寡妇“中华之最”的丰碑。毕竟每一位母亲都曾是从少女走来,一旦选择做一位母亲和不选择做一位母亲,所意味着的付出和牺牲是不一样的。因此,在20 世纪的八十年代,我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没有一定要结婚的年龄,只有一定要去结婚的感情!”

  我们再来探访许村另外一个传奇故事。在许村,有一座双寿承恩牌坊坐落在许村高阳桥旁。从这座牌坊的用料、规格、尊老的内容来说,不仅仅是徽州牌坊中少见的牌坊,即便是在整个神州大地之上,能为两个百岁老人歌功颂德来建尊老的牌坊是极为罕见的,可能也是绝无仅有的。双寿承恩牌坊不仅是为两位高寿的老人而立,更是为了表彰他们积德行善的义举而立(具体的事迹可见许国亲撰《世积公行状》)。许世积,又名岩保,字景瞻,许村许氏宗族第二十五世,为明嘉靖、隆庆、万历之间的富商,一生乐善好施,多义举,凡村中修建万年桥、善化亭、箬岭官道等,许世积都慷慨捐赠,从不吝惜钱财;许世积还非常重视教育,在家乡不仅办起了家塾,延请名师,督促诸子读书,还捐助村中办学,发展许村教育;曾资助过儒生许錧、许国读书,并完成学业,使得他们荣登甲第。据许村村志记载,许世积在世时,是许村中进士、举人最多的时期。许世积之妻宋氏,名德容,上丰人;夫妇双臻高寿。

  许世积享年101 岁,夫人享年103 岁,因许世积夫妇寿终正寝能双双过百。古人云:“仁者寿”。故奏请朝廷,朝廷因之旌表两位老寿星为“人瑞之侣”,敕封“征仕郎晋赠奉直大夫”,赐建“双寿承恩坊”。得旨建旌寿坊。牌坊的主人坊字板上有“双寿承恩”四字,下书“徵仕郎许世积孺人宋氏”等字。后来,许錧、许国告老还乡后,因受乡绅许世积的影响,也大力倡导行善积德,大兴学风,建书院,教读书。做好事的人如昉溪之水,源源不断。积德行善,广种福田,是整个徽州人千年不变的乡风。有人曾问我:古人的生活条件如此的恶劣,为什么还会有能活这么长的人?我回答说,因为不纠结,因为有“爱”,因为有“爱”的能力。所以,即便是走在许村青石板的古道上,都能感受到“爱”的能量。这些都源于许世积的义举。

  不仅仅如此,我们再来看看印象中的徽州黄山,黄山不仅仅只是一座身负奇松伴有奇峰怪石的旅游区,还是身载“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盛名的奇山。然而,黄山还是一个可以让很多人顿悟的地方;黄山不仅仅饱含着深厚的自然文化,还沉淀着极其丰富的人文内涵,更是一个充满“爱”文化的圣地。

  当人们从黄山白鹅岭匆匆略过时,又有几人会深究此地为什么要叫“白鹅岭”呢?这里到底是一只鹅,还是一对鹅?答案有可能是一群鹅呢,要不然为什么白鹅居然会占一个岭呢?

  当我们谈起白鹅岭的白鹅,也一定有人会问:“为什么会起这么一个山名呢?”那是因为“鹅”是这个世界上最忠贞、最团结、最爱家的鸟类,又是最钟情、最重情的飞禽。它们一旦成为“夫妻”,感情一定专一。平时,不论是取食,还是休息,都是出双入对,形影不离,一直严格地保持着动物界稀有的“伴侣终身制”,永不分离,甚至在孵化后代的时候,也是夫妻俩无怨无悔地轮班。当亲爱的伴侣生病或者受伤时,它们一定能够做到日夜守护在伴侣的身旁;当有敌害来犯时,雄鹅

  一定会毫不畏惧地煽动有力的翅膀,奋力迎击敌人;当一对鹅中有一只死去,另一只或许悲痛欲绝,思念永远,并心甘情愿为伴侣终生“守节”,或者,马上紧随亲爱的伴侣而去,为其“殉情”。正如歌词中唱: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试想一下,在这个世界上,应该没有什么比生命更为重要的吧!徽州宗族的女人也许被这些懂得“爱”的鹅深深地感染着,打动着,不然怎么会有这么多的贞节女人呢?

  也有人不禁会问:“天鹅真的有这么懂得爱吗?”这样,我们不妨看一下2016 年2 月14 日的微博,有两只“青梅竹马”的大鹅,在“别离”前亲吻的图片,在短短的两天之内,刷爆朋友圈。一条微博居然被转发了四点八万余次,成为新年的第一对“网红”。说明了什么呢?说明人们还是相信这两只鹅之间的爱情的,也说明了人们太渴求和期待这种爱情。同时,更是为了唤醒人们对爱情的共鸣。然而,我们人类能够去做吗?能够做到吗?这一对“网红”只是家养的鹅,与天鹅差远了。要不然怎么会有“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的典故呢?

  令人感动的白鹅之恋和美好的徽州爱情传说,至今让人记忆犹新,难以忘怀。我想真正的爱是因为一份真挚的价值观,真挚的价值观是因为一份责任与担当。因此,没有价值观,何来的责任与担当呢?没有责任与担当,一切所谓的爱都是浮云。因此,有文化背景和传承的宗族都会觉得鸟比人类还要懂得爱情。譬如春天来了,人们会发现,林间的喜鹊相爱了,这对“小夫妻”会一同儿去寻找树枝,一起来一枝一枝地搭建属于它们自己的爱巢,并拔下自己身上最温暖的羽毛,铺在小窝里,架建起一个温馨的小家。小窝筑好了,两只幸福的喜鹊一同入住,等到时机成熟,再考虑要窝小喜鹊,再共同把小喜鹊抚育成大喜鹊。要不然中国怎么会有“鹊桥”文化呢?在徽州,数百年以来,人们一直都在默默地效仿着,并传承着这种“爱”的文化和精神。

  虽然世间有无数种比爱情更为重要的事,但是哪一件都不能取代爱情。爱情是人们心中永远不变的丰碑。正是因为徽州宗族崇尚这种“爱”的文化和“爱”的精神,所以徽州人把和平、善良、忠贞、果敢、志向高远的鸟类作为黄山的“美善天使”,矗立在黄山之巅上;悠久而又厚重的徽州文化就把天鹅的高贵“品质”与徽州之“爱”紧密地联系到了一起,那种一生厮守、相爱终生、永不分离、永不背叛、忠贞不渝的爱情。

  几百年以来,“贞节牌坊”的矗立不正是在给我们做了一个最好的佐证?这种“爱”不正是我们每个人梦寐以求、渴望得到的么?所以说,倘若人们心中有“爱”,“苦”又从何而来呢?只有经得起时间和事件考验的爱情,才是永恒的爱情,才值得我们珍惜和拥有。若从人性最弱的角度而言,人与人之间极容易达到极限的是“恨”,甚至能够实现人类的永恒。而人与人之间的“爱”,却很难达到人们的预期,只是期盼能够实现人类的永恒。所以,这也是我们为什么在人际交往中会出现许多不尽人意的结果,或困惑的原因。在家庭生活以及后代教育中也会面临诸多同样无法破解的难题。我经过思考之后发现,这些诸多的问题直指一个中心,那就是源于我们没有搞懂这个“爱”字。《墨子·兼爱上》说:“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因此,不论是友爱,还是亲爱;不论是富贵,还是贫穷,爱,永远是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只要用心而又细致地去体验,只要长久而又耐心地去感受,“爱”就会实现永恒。问题是,我们能否用心?能否耐心?能否持续?由此,理解“爱”,感受“爱”,学会“爱”,是更为关键的问题,也是社会大众普遍需要认知的问题。

  可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所表达出来的爱几乎都是自私的,是需要有回报的,甚至连父母对孩子的“爱”也是如此。大部分的父母在监护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一味地追求孩子必须要有一个好成绩,来作为回报父母的“爱”和奉献的条件。当孩子认为只能用好成绩来回报父母的“爱”和奉献的时候,孩子已经被潜意,被规则了。而我们的父母却没有一点意识,这个孩子的未来其实已经被自己的父母亲手给摧毁了。因为孩子的功利之心和功利习惯真的不是在社会和学校教育出来的,而是父母所赋予的。如果是这样一个结果的话,这种父母的“爱”真的不是爱,它只能是一种有条件的交换。父母的所谓奉献,更是一种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相互伤害。于是乎,孩子与父母之间的真情也会渐行渐远。

  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所表达出来的所谓“爱”,甚至已经延伸到了我们的爱情和婚姻方面。现代男性谈婚论嫁,大部分只在意女性年轻、苗条、温柔、善良、文静,善待老人,有固定的收入。除了已经摒弃的媒妁之言,或者指腹为婚,很少谈论琴棋书画,雅爱娴静,学识渊博,通晓词律,满腔才气。可是,我们要试问:有哪个热血男儿没有一点建功立业的抱负?又有哪个优秀的男儿没有一点品行高洁和济世之志的进取之心?

  现代女性谈婚论嫁,大部分都会斟酌再三。有的直接选择嫁现货,嫁过去就有名车华服,安心享乐;有的选择嫁期货,虽然暂时行市低迷,但总会有股市大涨的那一天,到那时,或许会改换门庭。不管如何选择,嫁人总要嫁个有“钱途”的;若没有,总要嫁个有盼头的;很少有女性会谈论一些有境界、有意义的婚嫁。那么,试问什么是爱情呢?有人说爱情是婚姻的根基!有人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我认为如果没有婚姻,所有的爱情,都会死无葬身之地。因此,爱情也好,婚姻也罢,先不论谁是谁非,爱情几乎因为婚姻而圆满,婚姻因为爱情而幸福!所以,爱情是要从用心、真诚、牵挂、给予和奉献开始的一种情感,是双方彼此之间的一种珍惜、爱慕、敬重、纯洁和没有代价的奉献。当我们的爱情都需要有代价或者有条件的付出时,那么,爱情已经不复存在,又怎么进入到相濡以沫的婚姻?因此,无论是外在的,还是心灵上的;无论是过去的,还是现在,都衷心地祝福所有的爱情只为爱而美好;婚姻,只为了爱情和和睦的生活。

  在1957 年,中国有一部以黄梅戏为经典剧目的电影《天仙配》上映了,这是一个流传千年而且是家喻户晓、深入人心的经典爱情传说故事,也是中国古代四大爱情故事之—。剧情中的主人公董永和历史上记载一样,仁厚诚实,勤劳善良、卖身葬父,感动天地,被推崇为“二十四孝”中千古流芳的大孝子。有谁曾想,董永竟然会引起七仙女的爱慕;于是,他们男耕女织,夫唱妇随,羡煞世人,成就了一段影响至今的传奇姻缘。两千年来,徽州宗族运用七仙女的美丽传说,不仅仅只是单一地涵盖了一个“孝”文化,而且还抒发了年轻人对爱情的渴望,对婚姻自由的追求。然而,百转回肠的神话传说,同时也在呼唤另一块“爱”文化的回归。在我们独享自己的爱之际,千万不能忘记,自己是依托父母来到这个世界上的,一定要思考一下父母的感受和父母对我们长期的爱;更应该回忆一下,父母在孩子生病的日子里的那种忧心如焚、夜不能寐;还有为了使孩子能够吃饱穿暖,父母宁愿自己省吃俭用,节衣缩食;更让人感动的是为了使孩子生活得更好一些,父母宁可废寝忘食,忘我工作。所以,我们不能疏忽的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串联最为紧密的纽带。这个纽带就是家庭,也是繁衍生息最基本的社会单元。

  所以,家庭不单单是身体的居所,也是心灵的寄托之处。

  由于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孟子有着“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章句》) 的理念,深深地影响着徽州宗族。因此徽州的“恩”与“爱”不仅仅表现在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上,就连居所上都表现得惟妙惟肖。只要在徽州,在不经意间就会感受到的这种“恩”与“爱”的温暖,这都是儒家的“礼让”思想得以传承的结果啊。

  在徽州的村落,村里的巷子都比较狭窄,在地处路口交汇处,几乎都能看到这样一景,将大宅第的墙角削去中间一人多高的直角,方便邻里进出行走。若遇“大物件”进出拐弯,还可防止物件磕碰。这种“让”的行为,并非是一种“畏惧”,而是为了邻里之间的和谐与和气。

  地基和上端墙角仍然成直角,寓意为“上不让天,下不让地,让出中间为和气”;地基处不让,也寓意原则性问题上不让;同时,也表现了主人个性的不卑不亢与低调、谦让!

  在徽州的村落,为了防火灌田,为了村中各户生活,皆有水道相连,汩汩清泉从各户潺潺流过。在一尺来宽的水流之上,每隔两三米都会有高低错落的石阶,不仅可以放置洗涤的物品,方便洗涤,还可以阻隔污染物;更重要的是,可以方便往来行人车辆的让行。即便是在非常阡陌的小巷,转个弯,人与人迎面就有可能会相撞,此时,其中一人就必须退身相让,让另一个人先行通过,邻里相互间不计较谁先退让。人称之为“君子巷”。大有与西递村胡文照自书家宅门额“做退一步想”

  相映照。石刻与实景,语意双关,耐人寻味,真让人感觉有一种“进也风流,退也潇洒”的幸福韵味。走进徽州的古宅,有一些楹联或对联冷不丁的就会跳入眼帘:“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裁直为圆、方便他人”“上不让天,下不让地,让出中间为和气”,等等。正是因为这些“恩”与“爱”文化基因的植入,才会有形地、淋漓尽致地体现在徽州宗族为人处世的各个方面。因此,在徽州,越是有名望的宗族在为人处世上,也就越是懂得低调,越是懂得礼让。因为“让”是“爱”的前提,所以“让”才会有“恩”的结果。在经典《礼记·檀弓》中有这样一句话:“君子爱人以德,细人爱人以姑息”。仅仅是一个“让”字,就能让所有的人心平气和;仅仅一个“让”字,就能让天下太平。那么,还有多少祖宗留下来的优秀传统美德需要被我们永远地铭记?

  走进许村的宗祠,从一支的世系关系来分析,许友山(许氏十八世建廊桥) ——许德绍——许伯升(许氏廿世得五马坊) ——许都福(许氏廿一世建大邦伯) ——许庆德——许神恩——许玉宗——许世积(许氏廿五世双寿承恩坊) ——许家泽(许世积之十六世孙建许村仪耘学校,并一门五博士),不正是“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最好的写照吗?

  由此,我们才重新告知世人,这个“恩”与“爱”是徽州宗族的必修课,这种徽州的“恩”与“爱”也是在不经意间所修成的习惯。如果要拥有一个有品质的人生,就要去打造一个有品质的自己,否则,爱情也好,美满的婚姻也好,都与我们无缘。更何况是相濡以沫的夫妻呢?因此,必修课的主旋律:只有真正地学会爱自己,打造有品质的自己,才会真正懂得爱别人;只有真正地学会爱自己,打造有品质的自己,才会真正获得懂得爱人的真爱!真正的“爱”,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简单,也不可能简简单单的表达就是真爱。真正的爱是需要能力的!真正的爱不是嘴上说说的,真正的爱,是一种无声的奉献;真正的爱,是不考虑投入产出的能力;真正的爱,是一种神圣的责任与担当;真正的爱,是一个伟大而又神圣的字眼。正是因为有这种真正爱的感觉,我们人类才有了活着的意义;一旦失去了这种感觉,人生立刻会变得毫无乐趣;一旦拥有了这种感觉,便会让我们的人生更加美丽。因此,徽州文化告知我们:相遇不留遗憾,相期不负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