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九州图书 > 全部图书 > 文化艺术

华夏文明与传播学本土化研究

2.png
作者:谢清果 ISBN:9787510848490 责任编辑:出版时间:2017-09-01 版次:1 印次:1 页数:307 开本:16 包装:平装 市场价:¥60.00 试  读 预  定

  

  一、内容简介

 

  本书从现代传播学的视角观照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和发展,深入剖析其特质及发展规律,并结合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目标进行研究和探讨,主要是与传播学本土化相结合,探索华夏传播在现今中国社会的发展现状,并且注重挖掘传统文化及其传播思想的当代价值与转型之道,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二、作者简介

 

  谢清果,男,哲学博士,历史学(传播史方向)博士后,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社会整合平台研究员,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海峡两岸数字公共领域与文化认同研究》,教育部青年基金项目《海峡传媒交流与政治互信研究》等各级课题10项,已在《台湾研究》《台湾研究集刊》等刊物发表论文100多篇。

 

  三、目 录

 

  “华夏文明传播研究文库”总序

  绪 论 近四十年华夏传播研究回顾与传播学本土化思考

  第一章  心传天下:华夏文明的传播理论特质

  第一节  中西传播理论特质比较研究

  第二节  华夏传播的主要内容与特征

  第三节  华夏传播理论的发展战略审思

  第二章  风吹草偃:华夏文明传播的效果隐喻

  第一节  “风草论”的政治文化观念基础

  第二节  “风草论”中的传播观念

  第三节  “风草论”与传播学本土化审省

  第三章  家国同构:华夏文明的传播主体观

  第一节  士不可以不弘毅:传播主体形象观

  第二节  圣人垂衣裳天下治:传播主体功能观

  第三节  百姓击壤:传播主体示范观

  第四章  情深意切:华夏文明的传播情感论

  第一节  仁者无敌:儒家传播重道德情感

  第二节  太上忘情:道家传播重自然情感

  第三节  慈悲为怀:佛家传播求圆融境界

  第五章  天下归一:华夏文明的传播责任观

  第一节  天下:中国人的世界观

  第二节  藏天下于天下:中国人的传播情怀

  第三节  天下大同:华夏文明传播的理想追求

  第六章  四海之内:华夏文明的传播时空观

  第一节  思接千载:中国古代内向传播中的时空观——“天人合一”的哲学时空观

  第二节  名副其实:中国古代人际传播中的时空观

  第三节  四海一家:中国古代政治传播中的时空观

  第七章  保合太和:华夏文明的传播秩序观

  第一节  和:天下化生传播的基本准则

  第二节  冲气为和:天下和谐传播的调适过程

  第三节  太和:天下传播活动的共生指向

  第八章  秉笔直书:华夏文明的传播议程设置

  第一节  谋求正统:历史书写内容与华夏道统建构

  第二节  制约王权:历史书写主体和话语权争夺

  第三节  直书实录:历史书写方式和民意表达

  第九章  以文载道:华夏文献传播与中华道统传承

  第一节  作为大众传播形态的华夏文献传播及其功能

  第二节  历代文献整理与中华文化道统的塑造

  第三节  文献类型的变迁、文献管理与中华文化精神的传承

  第十章  传经明灯:华夏文明传播的独特模式

  第一节  锻造传统:华夏文化注经传播模式的历史溯源

  第二节  共识阐扬:华夏文化注经传播模式的神奇功能

  第三节  述作协奏:华夏文化注经传播模式的内涵发展

  第十一章  科举取士:华夏文明传播的动力机制

  第一节  从举孝廉到科举取士:华夏政治传播范式的形成

  第二节  科举取士:华夏教育传播范式的完善

  第三节  书院:华夏文明传承与创新的基地

  第十二章  名实之辨:华夏传播符号的意义网络

  第一节  语言符号的言意之辨

  第二节  非语言符号的心领神会

  第三节  周易卦爻的协同继承

  第十三章  “夷夏之辨”:华夏文明传播的安全意识

  第一节  从民族中心到民族自觉的华夏传播本位观

  第二节  夷夏之防与改土归流的华夏跨文化传播策略

  第三节  和亲与朝贡的华夏战略传播

  参考文献

  后 记

  附录 华夏传播研究核心论著编目

 

  四、编辑推荐

 

  本书研究与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一方面注重传播华夏文明,从多个维度研究中华文化传统,以增强民族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使华夏文明能够薪火相传;另一方面积极阐扬华夏文明的传播智慧,立足中国,放眼世界,以他者为镜鉴,建构华夏文明传播的思想体系,提供可以与西方传播理论对话的中国文本。

  本书从各个角度将古老的华夏文明与现代传播学相结合进行研究,对于当前我国文化建设战略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