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九州图书 > 重点深读

《阎崇年讲谈录》

来源:    信息员:    更新时间:2014年09月08日

 

作者简介

阎崇年,北京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著名清史学家,主要研究满洲史、清代史等。《阎崇年讲谈录》即将由九州出版社出版。

 

 

内容简介

本书是著名清史学家阎崇年先生精华主题演讲合集,分读书治学、历史镜鉴、人物地方三块内容。本书将阎先生治学思想、为人处世的理念中最精华的部分挑选出来,让读者在娓娓道来的语境中,体悟到历史的兴亡成败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天地人己的四维中,所籍藏着的四合之道。

 

 

自序

近十年来,我在国内外一些地方做演讲,就地域来说,有美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在中国大陆有黑龙江、吉林、辽宁、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陕西、甘肃、宁夏、新疆、河南、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山东、上海、安徽、江苏、浙江、福建、江西、云南、贵州、四川、重庆等省市区。

听众对象,差异很大。以单位来说,有中央国家机关、中央直属机关、省市的机关,有大学、中学、小学,有图书馆、博物馆,有多个地方的读书节,有干部培训班等。以听众来说,有高级领导干部,也有普通工、农;有两院院士,也有小学生;有九十多岁高龄的老者,也有幼儿园的小朋友;有军官、民众、企业家,还有监狱服刑人员等。以内容来说,有围绕《正说清朝十二帝》、《明亡清兴六十年》、《康熙大帝》、《大故宫》等展开的,有历史的经验与教训,还有读书与修养等方面的。总之,演讲的时间、地点、对象、场景不同,听众的年龄、文化、身份、职业不同,而演讲的主旨、内容、深浅、方式不同,所以演讲稿也有所不同。

在演讲中,令人难忘的故事感动我:在上海图书馆,一位听众听完报告后,拿着《正说清朝十二帝》让我在书上签名。我一看她岁数很大,便问:“您高寿?”她说:“九十二岁。”我说:“您今天可能是年龄最大的。”她指着旁边一位老者说:“我姐姐也来听您的报告,她今年九十三!”在吉林市,一位妇女听完报告后,拿着《康熙大帝》让我签名,说是给孩子签。我问孩子多大,在哪里?她指着怀孕的肚子说:“在这里!”她又说:“我在进行胎教。等孩子生下懂事后,我要告诉他,当年妈妈怀着你听阎老师讲康熙大帝,让他像康熙一样爱学习,有志向,作贡献。”还有在镇江的“文心讲堂”[1]发生一个令人难忘的故事。200847日,我到“文心讲堂”演讲,周卫彬和倪艳(怀孕)夫妇来听我演讲。20131126日下午,当我第二次在“文心讲堂”演讲时,这对夫妇带着六岁的儿子周子安又来听讲。演讲后,这位妈妈对我说:我儿子先受您在“百家讲坛”的胎教,今天在您两个多小时的演讲中,他聚精会神,认真听讲,一点不动,可乖了。然后让我在《大故宫》书上签三个人的名字,并同他们一家三人合影留念。

还有一次,晚六点半,在山西师范大学演讲。礼堂能容一千五百个座位,实际到会三千多人,所有走道以及台上,全是站着的听众。八点半演讲刚结束,热情的同学跳到讲台上照相,同学自动在礼堂内外排成长龙队,合影,签名,闪光灯不停地闪,一直持续到夜十一点半。

讲稿有些是录音稿,有些是文字稿,语言风格,深浅程度,内容故事,区别很大。因此,经过初步整理后收入本集的演讲稿,文字、风格有明显差异,也有部分内容重复,虽已做部分调整,但多保留了原貌,不当之处,敬祈鉴谅。

历史学者的责任,既有学术,又有普及,如鸟之双翼,不可偏颇。时代给予我一个机会,为公务员、军人、学生、市民、工农、白领、企业家演讲,普及历史知识,提高文化素养,增进知识智慧,激发生命活力,给社会,给大众,尽点绵薄之力,做点微小贡献。

我尽力做了一些,但还远远不够,愿继续努力,多做一些,做好一些。为社会多出一点论著,为听众多做几场演讲,努力做一个好的历史学者,认真做一个好的社会公民,这就是我的愿望。


 书摘:

秘史与正史的关系

 

我想说秘史与正史的关系。历史不是要传承吗,戏说和正说现在说得比较多了,大家基本上有了一个共识,就是戏说不是历史,戏说是故事、是小说、是电影、是电视剧,它们是文艺作品而不是历史著作。现在又出来一个“秘史”。秘史和正史是什么关系?秘史是不是历史?

 

现在电视上演了不少的秘史,《太祖秘史》、《孝庄秘史》等等,我这个人有很大的缺点就不看电视剧,偶尔看一看,基本上不看。所以这几个秘史电视剧我都没看。

 

但是有人问这方面的问题,有一个读者就来一封信——不,应该叫做观众,电视剧叫观众——来一封信问我,说CCTV8正在热播《太祖秘史》,说的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建立大金国所发生的故事。

 

这位观众就问,努尔哈赤跟他弟弟舒尔哈齐的关系,努尔哈赤跟几个女人的关系,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哪些可信,哪些不可信。他认为都是历史,如何如何。这是一个中学生的提问,让我给回答。中学生把《太祖秘史》当做是历史来看的。《太祖秘史》我没看,我也不评价,但是我想我们一块交流一下,“秘史”跟正史的关系。

 

以《太祖秘史》来说,这有两层意思:一是“太祖”,很明确,就是清太祖努尔哈赤;二是“秘史”。“秘史”二字怎么解释?先说“史”字,这个“史”字是有解释的,不能乱用的。

 

大家都很熟悉,许慎的《说文解字》里对历史的“史”字有一个解释,“史”上面是一个中国的“中”,底下是一个“又”。他解释说“中”是什么意思?中就是正,不能偏;“又”是什么意思?就是手,手拿着笔,在那记言记事。记言记事有一个原则,就是要中,中正的“中”,这是史。所以史的特点,第一是要中,第二是要正。就是要求实,要公正,要真实,要客观。这是史。

 

那“秘”字怎么解释?这个秘密的“秘”,秘史的“秘”,汉朝以前好像没有这个字。许慎《说文解字》释“祕”,左偏旁一个“示”,右边是一个必须的“必”,后来就演化成左偏旁为“禾”,右边是一个“必”。“祕”与“秘”这两个字,意思是一样的。秘史的“秘”,这个左边原是一个“示”,本来是神的意思,神秘,神圣,后来又演化成秘密。秘史这个“秘”,还是带有点私秘的意思,但是不表明这个事是假的、虚构的,没有这个意思。

 

就是说历史,有一部分是公开的,有一部分是隐秘的,特别是宫廷的秘史它不便于公开。但是这一部分是历史还是虚构?是历史。大家知不知道有个《蒙古秘史》,也叫《元朝秘史》,它是用“秘”字,但是这个“史”是历史,它怎么叫历史呢? 因为原来的历史它是不公开的,朝廷记载下来之后往下传,后来才公开发表了,所以开始带有隐秘的意思。

(骨头书《蒙古秘史》)

大家都知道清朝皇帝的“实录”,原来是秘密的,不公开的,一直到民国初年,清朝推翻了,人们还看不到“实录”。到20世纪50年代,那个“实录”还是善本,一般人想看都很困难,现在影印并公开了。

 

还有“起居注”,“康熙起居注”、“雍正起居注”、“乾隆起居注”等也是秘史,外人不能看,就是皇帝自己也不能看,康熙今天做什么事情,有记载,康熙自己不能看他的“起居注”,这是有规定的。从这个意义来看,这段历史是秘史。

 

我下面说的一件事情,就是秘史跟正史关系。

 

一件是康熙的事,也是打着秘史的说法。说的是康熙和苏麻喇姑的关系,也是一部电视剧里的。

 

苏麻喇姑历史上真有其人。苏麻喇姑是个什么人呢?是顺治的母亲庄妃嫁给皇太极时候的一个陪嫁丫鬟。庄妃结婚的时候是十二岁多一点,十三岁。那这个丫鬟多大,不能太大,丫鬟不能十七八岁,因为十七八岁的话,这事就容易出麻烦,她整天在宫里来回走动,皇太极若喜欢她了,这事反倒麻烦,所以不能比格格大五六岁,但也不能太小,太小就没法照顾格格,

(苏麻喇姑)

我想年龄应该和庄妃大体差不多,小一两岁或者大一两岁。你要这么算的话,庄妃二十七岁才生的顺治,到顺治死的时候,顺治十八年(1661年)就四十五年了。到康熙,再加上八年,就五十三岁了,就是说到康熙八年(1669年)的时候,苏麻喇姑就应该五十多岁了。

康熙第一个孩子出生的时候,康熙大概是十二岁。康熙十二岁,苏麻喇姑五十多岁,两个还爱得死去活来,这个不大可能吧。

 

另外苏麻喇姑还是康熙的老师,他的蒙语就是苏麻喇姑教的,所以说苏麻对康熙是奶奶辈的,两人不可能产生恋情,更不可能爱得死去活来。

 

康熙后宫里头,十五六岁的女孩子有多少呢?有人做过统计,分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贵人、美人、常在、答应,还有学生这一级别的,同时记载的,大概是有二百四十二个人,他又何必和一个五十多岁老太太爱得死去活来的呢,不大可能。可以肯定地说,《康熙起居注》也好,《康熙实录》也好,康熙的满文档案也好,没有任何这件事的记载。

 

再一件事情是康熙微服私访的事,很多人问。我可以在这儿说,根据当年的记载——每天都有实录文献记载——康熙的的确确从来没有微服私访过。为什么?

 

第一,    康熙没有微服私访的意识。

 

微服私访是我们现代人的观念,康熙是真龙天子——真龙天子出世的时候,他妈妈裙子的旁边还有红光环绕着,我跟你们老百姓不一样,我是天子——上天的儿子,我干嘛混到你们老百姓家去私访。他没有这个意识。所以微服私访完全是一种现代人的意识,不是当时帝王的认识。

 

不要说康熙这样一代君主,就是溥仪——大家看过溥仪《我的前半生》吧,后来当了战犯了,在战犯管理所里头还摆谱呢,还摆皇帝的谱呢——你就不要说康熙是盛世的君主。所以我说第一,康熙没有微服私访的意识。

 

第二,康熙没有微服私访的必要。

 

微服私访目的不就是了解真实情况吗?康熙这样下去的话——假如说下去——未必能够得到真实情况。康熙去看义仓粮食有还是没有,主事官员可以把别的仓粮挪来给补满,康熙看了有,他走了以后,官员再把粮食搬走,他们可以作假。

 

康熙的时候有严格的密折制度。密折写好之后有一个匣封起来,派人直接送到康熙的御前,中间没有任何环节,只有康熙可以打开看看说的是什么。哪个官贪,哪个官廉,用不着我亲自下去看,那个密折已经上来了。

 

顺天府一个府尹揭发顺天府乡试主考官和副主考官作弊,这不得了,主考官、副考官职很高的,就是尚书一级的,他得查。朝廷去查,查完了之后说是诬告,没有这回事。府尹就又上了奏折,说他如果是诬告,可以把他的头劈开,半悬国门。朝廷会议讨论,说这个顺天府尹是对皇帝大不敬,应该杀头。康熙怎么处理的?康熙肯定是事先通过密折制度已经了解清楚了,有科考作弊。

 

康熙最后做出处理是,主考官和副主考官你们都退休回家养老,揭发的人官照做。他就是通过密折制度了解下面很多真实情况。这是一个例子,所以他不需要亲自下去私访。

(康熙)

我再举一个例子。譬如说,修黄河,有两种意见,靳辅的意见就是河床要疏导,要适当的加高,周围村庄的淤地可以卖了,卖的钱用作治河。有一个叫于成龙的不同意,两个人的意见相左。

 

康熙怎么办?御前辩论,朝廷会议,他坐在中间,正方、反方你们俩互相争论,双方争论非常激烈,康熙就坐着听,听完之后不做结论,让在北京的大臣,凡是老家沿着黄河边的,每一个人写一个意见,收上来。康熙看了,还是不一致。再讨论,派人下去调查再讨论,讨论完了以后,康熙最后做一个决定,支持于成龙的意见。

 

过了几年之后,康熙亲自下去视察。问于成龙,说你修的很好,怎么治的?于成龙奏道:臣到现场实际做的时候,我发现我的意见是错的,我实际用了靳辅的意见,我现在请罪。康熙说你也不要请罪了,只把原来错误处理的人给官职恢复了,他是这么来处理的。他那个考察不是微服私访,是正式下去考察。所以,我说第二没有这种必要。

 

第二,    没有微服私访的可能。

 

皇帝出去必须有驿站,就是没有驿站,总得有保镖,领侍卫内大臣、宫廷侍卫、一等侍卫、二等侍卫、三等侍卫,都要跟着,便服化装也要跟着。大家想想看,领侍卫内大臣多大的官呢?

 

清朝八旗制度有上三旗和下五旗,上三旗就是两黄加正白,这三个旗子各出两位领侍卫内大臣,负责皇帝身边总的警卫,官一品,这六个人轮班。领侍卫内大臣得跟着皇帝去,一等侍卫、二等侍卫、三等侍卫等等都要跟着,小侍卫就不要说了,为了皇帝安全。

 

这些人从北京来的,肤色、服饰、语音、神态、举手投足到了农村去肯定是不一样的,到了地方小店肯定看出来了,就是一品大臣下去穿着便服也不一样,那不就认出来了吗?所以微服私访不可能,是民间一种想象,一种期盼。当作故事讲可以,很有意思。要说这些是历史则是不可以的,历史没有这些事。



[1] 因《文心雕龙》的著者刘勰为镇江人,故镇江图书馆的讲堂名为“文心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