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九州图书 > 重点深读

《黄袍定律》

来源:    信息员:    更新时间:2015年06月08日

  

   

  一、新书简介

  

  基本信息

  

  书名:《黄袍定律:为什么是他坐天下》

  作者:宋燕 著

  出 版 社:九州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4

  版次:1 

  字数:244千字  

  印刷时间:2015-4

  开本:32开

  纸张:轻型纸

  印次:1

  ISBN:978-7-5108-3391-5

  包装:平装

  定价:36.00元

   

  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以轻松冷峻的笔调、详实的史料,褪去隋末“英雄好汉”的演义传奇色彩,客观分析隋末各种反政府势力的共性、个性,及其核心人物起事、失败的过程。以隋唐政权更迭为例,揭示了王朝盛衰背后权力角逐的历史定律,勾画出王朝末期错综复杂的乱局中,真正的革命者半途而亡,善于玩弄权术的,最终胜出、登上皇位,以及大多数造反者悲催的历史宿命。

   

  作者简介

  

  宋燕,70后靠谱女,理工科出身的新闻人,经历简单生活安定,所有的跌宕都发生在从事的工作中和读的书里。在一线做新闻做了十几年,大是大非家长里短都曾涉足,到30岁开始读历史,却发现所做过的一切都不是什么“新”闻,不过是重复千百年来的老故事而已。

   

  编辑推荐

  

  ★ 盛世衰落,王朝崩溃,都是权力惹得祸;义旗乱卷,英雄悲剧,官二代也有掘墓人;刀光剑影,杀不出历史循环;谁能问鼎,答案早已注定。

  ★ 探究一个王朝灭亡的过程,没有比隋更合适的了。因为它既无外戚权臣宦官干政,也无外敌入侵,麻烦都是内部统治造成的;更因为颠覆其政权的各种力量,集中了历代王朝末局最经常出现的势力,有真正的革命者,也有投机分子;有体制外的,也有体制内的。

  ★ 一本书看透中国历代王朝盛衰、成王败寇历史定律,《隋唐演义》不说的造反故事。

  ★ 不穿越,不戏说,依据扎实史料,还历史本来面目;史海冷眼,以隋为镜,破解几千年“中国式争天下”秘密。

   

  二、目录

  

  第一章 王朝更替的循环

  一、根子就在上头 4

  二、暴民都是逼出来的 8

  三、起义军并不都是“仁义之师” 10

  四、末世景象 14

  五、人民的自救 18

  六、每一步都是迫不得已 20

  第二章 隋朝,伟大时代的崩溃

  一、隋的文治武功 24

  二、创业者杨坚 31

  三、跑步实现霸权主义 35

  四、谁的盛世 44

  五、独夫最后的日子 50

  第三章 遍地烽烟

  一、众叛亲离的领袖 56

  二、变乱四起,蔓延全境 58

  三、无路可走,只好“上山” 64

  四、谶语传递求变之心 66

  第四章 来自统治者内部的反叛者

  一、官二代也有掘墓人 70

  二、振臂一呼,从者如云 74

  三、起义之火被扑灭 77

  四、注定的失败 79

  五、先驱者的结局 81

  六、开启造反之门 84

  第五章 革命家李密

  一、一个有志青年 88

  二、从逃犯到反贼 90

  三、内部的分裂 94

  四、困斗东都 100

  五、李密之死 103

  六、希望与失望 108

  七、事后之事 112

  第六章 农民窦建德

  一、出身草莽的农民英雄 118

  二、窦建德的好运气 122

  三、矛盾的价值观 125

  四、天性纯良 127

  五、一战而亡 131

  六、窦的“遗产” 134

  第七章 从镇压者到颠覆者没有距离

  一、从基层奋斗上来的官员 138

  二、靠镇压人民起家 140

  三、东都夺权战 142

  四、什么人品 145

  五、自导自演的改朝换代 147

  六、从收买人心到白色恐怖 151

  七、两个统治者的竞争 154

  八、颠覆者在体制内 156

  第八章 端了自己的江山

  一、胡作非为的公子哥 162

  二、军中的不安定因素 165

  三、半路加入造反团 167

  四、弑主 169

  五、被推上高位的笨蛋 173

  六、穷途末日的最后疯狂 175

  七、游戏结束 178

  八、最亲的人也不可靠 180

  第九章 严防死守的对象

  一、严防死守的对象 184

  二、复国运动 186

  三、先天不足,后天失调 189

  四、体面的失败 191

  五、隋的有效防守 192

  第十章 趁乱投机者们

  一、做贼的讨贼者 197

  二、从义举到一己 200

  三、魔戒的诱惑 203

  四、突厥的带路党 205

  五、被利用的民意 208

  六、投机客的机会 210

  第十一章 盗贼还是豪侠

  一、仇恨从何而来 214

  二、离心之力拦不住 218

  三、上山的豪侠 221

  四、做贼的和不做贼的 222

  五、报复社会更可怕 225

  六、贼为什么灭不掉 229

  七、造反也有厌了的一天 232

  第十二章 政治的胜利

  一、起兵的处心积虑 240

  二、一个擅长写信的人 245

  三、宇文化及帮了大忙 249

  四、对外形象—— 拯救天下的义师 253

  五、运气也很重要 262

  六、也算是大救星 264

  第十三章 为什么是他坐天下

  一、有明确的目标 268

  二、有群众基础 270

  三、成大事不拘小节 272

  四、关键时刻,拼的是演技 273

  第十四章 人人都是仇敌

  一、开历史倒车的动乱 276

  二、如果没有隋炀帝 278

  三、“不稳定因素”始终都在 282

  四、人人都可能是造反者 284

  重要事件时间表

  参考资料

   

  三、序言

  

  中国的王朝末代是个不断重复演出的老戏,隔几百年就来一次,桥段都差不多。无非是官逼民反,遍地烽烟;然后野心家夺权,军阀混战,生灵涂炭;然后王师出现,拨乱反正,收复河山;最后新朝代成立,万象更新,其实一切照旧,只看能维持多久。

  

  一切照旧的原因,当然是新朝代换了汤,却并没有换药。秦始皇的先进制度沿用了两千年,秦始皇朝代的死法当然也一样沿袭。多少个朝代过去,从盛到衰从衰到亡的套路,几乎就是重复。而历朝末代时涌现出来的颠覆者,也都差不多。

  

  要探讨王朝末代涌现出来的颠覆者最终成败的过程,没有比隋更合适的了。第一是因为它国祚短,就两届领导人,不存在积重难返的问题;第二是因为它还没来得及出现外戚权臣宦官干政等扰乱局面的因素,它统治的兴衰比较简单;第三是因为它不存在外敌入侵的情况,麻烦都是内部统治造成的;第四是因为颠覆它政权的各种力量中,比较集中地出现了历代王朝末局中最经常出现的势力;第五是因为它处在两千年封建专制制度发展比较中间的部分,足够成熟又没过于腐烂。这一切因素使它成为一个理想的研究对象,就好像是真空中的物理实验一样,可以排除掉与主体无关的因素,直接去观察本质。

  

  当然,它也并非特别理想。中国两千年,朝代只有那么多,选择只是在一个两位数中(连割据王朝都算上)选一个相对合适的而已。对它的观察也没有那么精确。笔者对于各种势力的共性的分析,只是尽力窥豹,尽力联系,但每个人在历史舞台上登场的时候,都并非怀着代表的想法,而只是为个人命运而努力,他们的经历也必然会受其性格影响而呈现出许多个人化的、他人无法复制的部分。

  

  历史就是这样,被必然性和偶然性共同左右,而呈现出方向一致、路线不同的轨迹。

  

  四、精彩书摘

   

  第十三章 为什么是他坐天下

   

  大汉开国皇帝刘邦是个流氓,大唐开国皇帝李渊是个贵族,大宋开国皇帝赵匡胤是个军官,大明开国皇帝是个和尚……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种是没有的,但确实有些规律可循。凭什么都是高官贵戚,李渊当皇帝,宇文化及却成了败类?有同样的出身和谋略,为什么李密反倒输给李渊?同是底层人逼上梁山,为什么朱元璋得天下,李自成败走北京?天下大乱的时候,有点勇气的都觉得机会来了,但在这场残酷的淘汰赛中,能否走到最后,先要问问自己具备没具备这样的素质。

  

  一、有明确的目标

  

  清朝乾隆年间,山东有个叫王伦的白莲教徒带领一群教众突发 奇想,决定起义,他们几千人集结起来,一路向北行进,并顺利地 打下了沿途行经的三个县城,没有遇到有力量的抵抗。他们表现得很像一支有组织有目标的队伍,对打下的县城都开县库劫库银,开监狱放囚犯,并对百姓们表示“我们只杀官劫库,不杀平民百姓”。初期的成功后他们就不知道下一步该干嘛了,想了想临清城比较大,不如先把那里打下来。他们围着巨大的临清城墙攻打了几天,生生把朝廷的“剿匪 ”队伍盼来,铁桶一般地把他们围起来进行了一场围猎。直到被杀、被抓,他们也没说清楚自己最终要干嘛。

   

  造反是件危险的活动,造反之前,你是否想明白了自己的未来?生逢乱世,强者生存。强者振臂一呼,带一群人占山为王是轻易可做的决定。占山为王之后呢?张金称带一群人,就是剽掠乡间;翟让比他好些,只劫过路行旅。如果说王朝末年的争斗是一场打怪的游戏,他们连第一关的关底都算不上。因为他们没有长远的目标,只为了活过眼前,多活一天算一天,也就谈不上更大的发展。李密劝翟让攻占东都,有根据地有粮食,才好扩大队伍,而翟让只想带 着抢够的东西回瓦岗寨去。翟让想小富即安,可在这激烈的竞争中,哪有小富的机会。没有规模,还有钱,只有队伍,那等于小孩持凶器,再跟别人贱招,不是等着被人抢么?

  

  当然不是所有走到最后的人都从一开始订立宏伟目标的,朱元璋最初参加起义军,不过是解决吃饭问题,也本打算在郭子兴手下当个好下属、好女婿。但时势造人,郭子兴早早去世,大任落在他肩上,既是责任所在,也是有了底气,朱元璋从此就开始有了远大理想,并按部就班地一一排除竞争对手,朝最终目标努力。他不定目标时,是因为有郭子兴撑着。但不管他还是郭子兴,是一支队伍的主导,就要考虑这支队伍的未来。在这个弱肉强食你死我活的战场上,要么拼命发展壮大争取做最终胜者,要么早早投靠他人。光想眼前的事情,危机也就在前面不远了。

  

  二、有群众基础

 

  你有目标,可你有人追随吗?没有哪个皇帝是靠孤身奋战可以 上位的,你要有队伍、有下属、有支持你的群众。

  

  不过群众基础是可以制造的,李渊就是个例子。他从筹备阶段 到起事之后无时无刻不在收买人心——用“复兴先帝时代 ”来收买当朝贵族,用平凡冤案来收买大隋异议者,用释放盗匪的方式来收买朝廷的反对者,用“秋毫不犯”、用谶语歌谣和祥瑞来收买普通百姓……制造群众基础是每一个有志于当政治家的人必须学会的技能,如果你不能把自己包装成合情合法的政权继承人,那面临的局面将是非常可怕的,宇文化及就是这样的例子。

   

  有经验的政治家都做过同样的事,刘邦、朱元璋都编造过自己出生时神奇场面的谣言,刘邦说他母亲与龙野外交合生下了他,朱元璋说他降生时一片红光……当然这些也都不是他们亲口说的,而是让手下人散布出去的,以此来宣扬自己是神指定的天子。武则天篡位时明示暗示手下不停地进献祥瑞,以证明她的上位是天命,王世充也搞过这套,只不过失败了。就连袁世凯,想当皇帝之前也玩把戏,每次洗澡时都暗中放一些大片鱼鳞留在澡盆中,让打杂的看到,慢慢就传出去他是真龙天子之类的消息。夺取政权,靠枪杆子和笔杆子,所谓笔杆子,其实是公关部、宣传队,为自己制造舆论基础,赢得群众支持。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可是这水,也是可以而且是需要调动的。

   

  笔杆子的功用还在于解释政治家的行为。宇文化及杀了隋炀帝成了民贼,朱元璋干掉自己的主上小明王韩林儿却不影响他后来继续发展,禅位给李渊的隋恭帝莫名其妙病死,也没有人说李渊什么。仅仅是因为成王败寇吗?那为什么后梁太祖朱全忠杀了唐昭宗,成就了帝业,却被钉上历史的耻辱柱呢?区别就在于对自己行为的解释上。朱元璋杀韩林儿,没有留下什么证据,在此后的对外宣传中,他的笔杆子修改了他早年与韩林儿的臣属关系,他再找个借口把当年负责动手的马仔廖永忠灭口,这件事就更死无对证了。明明是他为了夺取权位干掉障碍,经过笔杆子一番解释,就成为一场意外事件。李世民杀自己的兄弟逼父皇退位,之后也让笔杆子重修历史记录,将本来英明强干的哥哥写成一个庸碌又嫉妒的人,想置他于死地,而他的玄武门之变不过是迫不得已,生生把一个不孝不悌的行为变成了光荣正确。后梁太祖朱全忠是个粗人,根本不懂得文字的力量,自然想不到去操作这些。

  

  三、成大事不拘小节

  

  所谓“成大事者不拘小节 ”,是种美化的说法,实际上,对封建统治者来说,真正的意思是“成大事者不择手段,不守规矩 ”。他们可以用仁义礼智信要求属下,但轮到自己的时候却什么都可以不遵守,一切以结果为导向。

  

  刘邦在对手威胁要杀其父亲时笑言“别忘分我一杯羹”,与项羽签订鸿沟协定中分天下之后又毁约暗算项羽;李世民为了争夺皇位亲手杀了自己的兄弟,还灭了兄弟的全家;朱元璋以反元为名参加革命,但真正的革命者在跟元军打的时候他在后方打汉人,扩充自己的地盘……

  

  孝道和信义是古人最基础的价值观,这些“成大事的人”自己对他人也是用这个标准来要求的,刘邦称帝后不久就让叔孙通制定了尊卑有序的礼仪制度,让陆贾制定了“行仁义、尚德义 ”的意识 形态理论,他对传统道德不可谓不重视,但这些传统道德在他“成大事”的过程中却没有过多少体现。他用父做交易算得上不孝,逃命时从车上推掉孩子算是不爱,背弃协约算是不信,杀下属杀出生入死的兄弟算是不义。朱元璋执政时期的大明政权是最极端的传统道德捍卫者,但他自己呢?暗杀小明王韩林儿、罗织罪名清洗功臣,按传统道德标准都是不忠不义之举。

  

  这就是所谓的“成大事不拘小节”,往好了说就是有远大理想的人不用为普通人所遵循的规则所限,也就是可以为了高远的理想不择手段。不过如果这个人最终没有“成大事 ”,这些“不拘小节 ”之举都会成为他的罪过、他失败的原因。

  

  四、关键时刻,拼的是演技

 

  李渊根本不想收留李密——李密那么强的号召力,他一降唐 就无数下属望风而降,令都不用下就有人以他的名义献军队献土 地,这样的人留在这里,江山是他的还是李渊的?但李渊不说,还表现得对李密亲爱有加,让李密受不了挤兑主动走,给李密扣上个“降而又叛”的不义帽子,杀了他还保留了自己的正当名声。这演技比李密不知道高到哪里去,李密杀翟让,太直白了,毫不掩饰,这让旁观的人们怎么想呢?!

  

  很多关键的时刻,权力圈拼的都是演技。鸿门宴就是一场奥斯卡颁奖礼,刘邦、樊哙、范增、项庄,哪个不是最佳男主配角?只有项伯和项羽傻乎乎当观众,真以为别人的表演都是真情流露,一个感动就被对方骗了。赵匡胤的黄袍加身真的是被人逼迫吗?怎么没人拿钱砸到我脸上逼着我收呢?自导自演的一场戏而已,但演得认真,别人没理由不信。汉光武帝刘秀追随刘玄的时候,刘玄忌惮他们兄弟的实力,借刀杀了他的哥哥。刘秀得知消息先是跑去请罪,表示他哥哥是死有余辜,并用行动表现出一点不为他哥哥难过。如果他演得不好,他的命也就难保。真是人生如戏全靠演技,否则也就没有他的后来了。

 

  演技有多重要,看看王世充就知道。同样是演,王世充演得太 着痕迹,太不专业,结果落得众叛亲离的下场。

 

  市面上出过很多分析开国皇帝素质的书,有分析他们的武德的,有从他们身上学创业之道的,其实无非是成王败寇,成事了的,做什么都有理,他们做的什么事都能有人从中找出优点来。军事能力谁没有呢?容人之量也是多数起事者的必备。可是为什么别人没有通关?实力够不够当然是第一位的,在实力够的情况下,就是看上面几个问题了,说得学术一点,就是:有没有长远计划,有没有制造足够合法性,是不是结果导向。成功并不是衡量一个人的唯一指标,在残酷的厮杀中,成事者未必是好人,失败者也未必不是强者,有时只是他们做出的选择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