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九州图书 > 最新动态

冯学荣:中日战争并非日本所蓄谋之事

来源:共识网    信息员:    更新时间:2015年05月20日

  

 

  1、冯先生,您好!看了您的书,颠覆了很多我们关于近代史的常识,为什么这些实为谬误的所谓常识流行如此之广,反映了我们关于近代史的认识存在哪些误区?

 

  答:文艺工作者扭曲历史,这是不可避免的现象,比如说历史小说家、历史说书人,老百姓问他一个历史人物是好人还是坏人?他回答:很难概括评价。老百姓会怎么想?老百姓会觉得你说的这个历史索然无味,一点意思也没有。再如说书的,老百姓问他:某历史人物和某妓女有没有瓜葛?他说没有。然后呢?然后老百姓就一哄而散了。为什么一哄而散呢?因为这历史,也太乏味了。这就是历史在文艺工作者的笔下产生扭曲的原因之一:历史如果不添油加醋,根本就不好看,老百姓不买你账,文艺工作者就无法谋生。

 

  其次呢,绝大多数老百姓对历史不求甚解。你比如说A君,别人告诉他“你的爱人与B君有染”,他会怎么做?他会查爱人的手机通话记录、跟踪他的爱人,拼命求证,为什么他要拼命求证呢?因为这件事与他有关。但是至于历史,那就不一样了。说书人告诉你:某历史人物做过某件坏事。老百姓听了过瘾,但他不会去求证,为什么不去求证呢?因为老百姓认为:历史与自己无关,所以我懒得求证。

 

  再次,老百姓并不具备求证历史的基本功夫。辨别历史故事真伪的一个最基本的手法,就是看它的时空对不对。我们有个成语叫做“关公战秦琼”,关公为什么不能战秦琼呢?因为关羽是公元2世纪的人,而秦琼是公元6世纪的人,二者时空相差了400年,所以关公和秦琼打不起来,一个说书人说“关公战秦琼”的故事,说的天花乱坠,最终也是个骗子。你比如举例说,问我们的老百姓:是谁烧了圆明园?八成的回答是:八国联军。别笑,他们大多数还真是这么回答。实际上,圆明园被烧是在哪一年?1860年。而八国联军是哪一年的事物?1900年。二者相差了40年的时间。时空对不上。但是老百姓他们不会去较真,我管它八国联军还是英法联军,总之都是“联军”,你纠正他,是可以的,但他一个月之后又忘了。为什么又忘了?因为这些历史,和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无关,所以他记不住,他也不在乎。我这样说可能太直接了。但这就是现实。现实它就这么回事。

 

  所以我一直认为:历史人要摆正自己的地位,要放低姿态,不要以为自己高人一等,不要以为自己有多了不起。无论你的历史考证得多么精准、无论你历史写得多么客观,你注定永远都是小众,因为老百姓不关注历史,不但在中国如此,在国外其实也是如此,历史永远都是小众,人们是务实的,人们往往只关注和自己切身利益有关的事物。

 

  2、您认为正确认识历史,对于我们当代的普通人的普通生活,有什么意义?

 

  答:首先,有一个群体是必须要读历史的,而且要花时间好好读历史。这个群体是谁呢?答案就是:文化工作者。具体而言,有以下这些人士:编剧、导演、编辑、教师、作家……为什么这些人要读历史呢?因为这些人的工作,多多少少与历史有关,他们往往生产与历史有关的文化产品,例如电影片、电视剧、书刊、讲义、小说……而这些文化产品,往往是直接面向大众的。要知道老百姓并不具备考证历史的功夫,所以你说什么,老百姓就信什么。所以文化工作者的责任其实挺重的,一不小心,你就成了骗子,怎样避免成为骗子呢?答案就是要多读历史,读严肃的历史,给自己充电,提高自家文化产品的质量,等到老了那时回头一看,自己所产的东西基本还算合格,不当骗子,不欺瞒人民,不误导群众,也算不枉此生。否则生产了一辈子文化产品,老了回头一看,发现自己一辈子都在撒谎,那是很糟糕的事情。

 

  那么对于非文化工作者呢?需不需要读历史?在这里,我不想说什么“读史使人明智”的俗套话,因为“使人明智”有许多的途径,“读史”不过是其中之一。那么什么样的老百姓应该读史呢?答案其实很简单:历史爱好者可以读史。因为只有历史爱好者才能从读史中获得乐趣、学到知识。有的人一捧起历史书,就打瞌睡,如果是这样,那么也大可不必勉强,普通人不读史,大体上也能活得不错。

 

  我讲两个小故事。第一个小故事。在1900年闹义和团的那时,北京有一个名叫“恩海”的清兵,开枪杀死了德国公使克林德。杀死克林德之后,恩海摘下了克林德的手表、拿去当铺换了钱。不久之后,外国侦探依据当铺的这块手表、顺藤摸瓜、逮到了恩海,恩海为了贪图一块手表而丢掉了性命。

 

  第二个小故事:1931年,东北军有个叫“陆鸿勋”的兵,参与了杀死日本间谍中村震太郎的事。事后,陆鸿勋摘下中村震太郎的手表、也卖给了当铺。事后,也是当铺的这块手表、出卖了陆鸿勋,陆鸿勋因此被日军逮捕并杀死。这两个小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呢?它们就是“历史重演”的关系。假如陆鸿勋有读史的习惯,他就应该吸取恩海的教训,杀人不图赃物,因为赃物会暴露自己。这个例子很典型。它告诉我们:读史不但可以明智,有时候还能救命。而不读史,有人就会重复犯下前人的错误。

 

  3、今年是抗战胜利70周年,从您的书里,似乎看到您的一种观点认为日本当年发动侵华战争,并非蓄谋已久,而是经历了一个中日各方力量博弈的过程,您能够简单给我们描述一下这个过程吗?

 

  答:我认为“侵华”这个词汇应该有广义和狭义两个解释。广义的“侵华”指的是从1894年开始,日本帝国在中国一系列扩张殖民权益的霸道行为。而狭义的“侵华”,则指的是从1937年七七事变开始、直到1945年日本帝国投降的八年战争。如果是广义的“侵华”,那么答案毫无疑问:日本是蓄谋已久。

 

  但如果是狭义的“侵华”,则至今我暂时没有读到确凿的证据能证据日本发动1937年战事是蓄谋已久。相反,有相当多的可信史料表明:日本政府和军部,都是在1937年7月8日的白天才得知卢沟桥爆发七七事变,在此之前,东京中枢的这些人是既无预谋、也不知情。但这并不意味着责任不在日方。问题出在谁呢?问题就出在当时驻扎在华北的日本驻屯军,他们对挑起事件有着不可推卸的重大责任。那么日本政府的责任在哪里?日本政府的主要责任在7月11日下令增兵华北,这个动作是鲁莽的。换句话说,日本决策中枢对于七七事变并无预谋,但他们处理这件事的方式是霸道的、攻击性的。因此,说日本对中日战争的爆发负有压倒性的主要责任,这是毫不过分的、基本符合事实的说法。

 

  那么后来的淞沪大战呢?其实性质也是大同小异:日本政治中枢也没有预谋。为什么说它没有预谋呢?因为淞沪大战爆发20多天之后,也就是说直到1937年的9月初,日本国会才批准了侵华战争所需的军费,而且直至9月9日,日本才转向战时体制,而且在11月7日,日本参谋本部还对前线的日军官兵划定了“苏州—嘉定”一线、不准日军打南京。 也就是说,直到11月7日这一天,日本的决策者仍然没有做好攻击南京的准备,这些都是有充分史料依据的。

 

  但是,说它没有蓄谋,这种看法也未必永远正确,我们同时也要看到:有不少历史学家有这样一种看法:日本在投降之后,销毁了大量的文书,因此,日本灭亡中国蓄谋已久的所有相关证据,都已经被鬼子销毁了,日本鬼子只留下对自己有利的资料,所以我们这些后世人,读不到那些关键的罪证。这有没有可能?实事求是地说,有可能,凡事都有可能,但问题是:既然是一把火烧了,那么烧了什么?谁也没看见,换句话说,你也没法证明人家烧了什么证据。

 

  但这里又有一个问题:战后所有公开的资料、比如日本内阁会议、国会演说、军部会议纪要、对华政策纲领,各种战犯的回忆录、供述供词、自传……几乎无一例外、异口同声,都在说同一件事:日本当年的政策主要就是集中在满洲,中日战争并非日本所蓄谋之事。如果说这些材料全部都是谎言,那么这个集体撒谎的工程,不但浩大,而且做的天衣无缝,这同样也是令人难以置信的。

 

  但这能不能否定日本侵华的罪行?不能否定。预谋是预谋。罪行是罪行。这是两个性质不同的问题。就算它没有预谋,但是它的战争行为灭绝人性,罪孽深重,罄竹难书,这是举世公认的,也早已成为定案,在此也就不必多说了。

 

  4、抗战的时候中国出了一些汉奸,您能够谈谈您关于这个现象的认识?历史上的实际情况到底怎样?

 

  答:抗战时期,中国的汉奸分为两类。第一类的汉奸是国家意识、民族意识很淡泊的人,他们认为自己获取名利才是最重要的,管它身后洪水滔天,这一类的汉奸,主要以中下级狗腿子为主。第二类的汉奸则性质不同。第二类的汉奸投敌,并不是为了谋取名利,相反,他们呆在国民政府一边,名利反而是妥妥的,例如汪精卫、周佛海、陈公博之类,这一类的汉奸主要集中在高层,这一类人投敌,是因为他们对局势产生了误判、政见出现了差错,在错误政见的指导下、做出了错误的行为。这是对汉奸的两个分类。当然,这个分类也许还可以做得更细。但无论怎样分,这些人都在历史上犯下了严重的错误,这是铁板钉钉的事情,即便是第二类汉奸,也没什么值得同情的,押错了宝,愿赌服输,后果早就应该想到,咎由自取。

 

  5、近代史上帝国主义对中国都是采取什么态度?

 

  答:近代史上的帝国主义国家,其实也分两类,第一类是以通商贸易为主要诉求,例如英国、美国、法国这些。你别看他们也谋取广州湾、九龙新界、威海这些据点,他们谋取这些据点尽管是罪恶,但其目的并不是为了吞噬中国的领土,而是为了互相防范——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互相防范,你有据点,我也要有据点,否则我的侨民就容易被你欺负,这是他们当时的想法。其实他们本质上是为经商。

 

  第二类帝国主义国家则更加危险,这类帝国主义国家不但有经商的诉求,同时也有领土的诉求,例如俄国、日本,这两个是最典型的。为什么要领土呢?关键是三点:土地、资源、国防缓冲地。尤其是日本,许多历史爱好者并不知道:当年的日本帝国其实是个农耕国家,它对耕地的需求很大,后来伪满洲国建立之后,日本迫不及待地向伪满洲国移送农民,史称“开拓团”,这就是个明证。

 

  6、近代史上对袁世凯有一种评价,认为他是个窃国大盗?您怎么看他这个人?

 

  :“窃国大盗”是典型的文艺青年语言。建议严肃的学问人慎用这种词汇。事实上袁世凯称帝,各省的民意代表是投票同意的,当然你可以说代表们投票是违心的,但谁知道你违不违心?毕竟也是投票。既然有投票,那么“窃”字恐怕未必适合。其次,“国”是指什么?政权?国家?国号?概念必须要明确,否则讨论就无法进行。

 

  我觉得:袁世凯并不是好人,但也不是坏人,他是一个政治强人。他和后来的蒋介石很像,都有两个显著特征:1、都是铁腕独裁者。2、都是爱国人士。但是,尽管我认为袁世凯算不上“大盗”,我认为他称帝的行为仍然是错的。为什么我说他错呢?因为袁世凯在1916年死于尿毒症,众所周知,尿毒症不是一朝一夕得来的,换言之,在他称帝的那年(1915年),实际上他的肾已经出了大问题,再说明白一点,就算没有蔡锷等人的反袁护国战争,袁世凯这个皇帝也是当不久的,为什么?因为他的肾出了严重的问题,也就是说,袁世凯就算不死于1916年,他也很难熬过1917年。那么这就引出一个皇位继承人的问题:皇太子袁克定是个残疾人,文治武功一无是处,根本就不是一个治国之才,而问题是:袁克定这个人又不甘寂寞,不是那种甘心当“虚君”的人。袁世凯死后,袁克定继承帝位,可想而知:中国的政局将很难稳定。所以我说:袁世凯称帝是个错误。

 

  最后一个是怎样综合评价袁世凯?我认为袁世凯是一个强有力的领导人,这种人在乱世中,能够稳定局势、维持国家经济发展,当然也有他不好的一面,袁世凯不是一个民主人士,袁世凯是一个独裁者,这种人权欲很重,不会将国家带上民主之路,所以我说:袁世凯是一个很复杂的人物,对他的评价应谨慎,最好不要随便扣帽子。

 

  7、以您的了解,民国社会政坛总体如何,贪腐现象严重吗?社会风气如何?

 

  答:前段时间中国有一股所谓的“民国热”,说民国学术相对自由、言论也相对宽松、教授知识分子收入相对高……这些是不是真的?对,这些大体都符合事实。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民国是一个幸福的社会。事实上,民国是一个贪官遍地、土匪丛生、战乱频仍的社会。在民国生存,一点也不容易,不但营生困难,而且相当凶险。连最基本的治安问题,国民政府都解决不了,在许多地方,国民政府与土匪共生,你不犯我,我不剿你,受苦的是老百姓。贪腐问题就不必说了,中国社会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贪腐社会,不但民国如此,历朝历代都是这样。当然这个也并非无药可救,需要一定的时间。

 

  8、我们知道,民国社会曾经允许娶妾,娼妓也存在,包括一些文化人、大人物,也不能免俗。这和当今社会的包二奶等现象有何区别?

 

  答:雄性动物天生是多偶制,不但人类如此,许多物种都是如此。民国时期的婚恋制度奉行的是社会达尔文主义:只要你是富贵男子、成功人士,你娶多少老婆都可以,生多少小孩都可以。而如果你是贫困男子,则你连一个对象都找不到,更别说传宗接代了。

 

  民国时期的纳妾和今天的包二奶,有什么区别?我认为主要区别在两点:1、民国时期的纳妾是合法的,而今天包二奶是非法的。2、民国时期的纳妾,除了满足性欲以外,还有繁衍更多后代的动机。而今天的富贵人家包二奶,大多就是为了满足性欲,而不是以繁衍后代为目的。

 

 

责任编辑: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