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九州图书 > 最新动态

书写乱世英雄评传 还原明代抗倭历史

来源:贵州都市报    信息员:    更新时间:2015年09月14日

  

《大明雄风·俞大猷传》曾纪鑫著

九州出版社

2015年9月出版

 

  李钧

 

  英雄不问出处,常起于微末,却往往因为具有“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进取精神和牺牲精神,终成一段传奇。俞大猷生平无疑具有“英雄传奇”的所有要素:他世袭末级武官百户长,文秀才,武进士,文才出众,武敌百人,有战略思维,能率百万之师;他生年76岁,戎马生涯47年,东南抗倭,西北驱虏,内地平暴,是难得的忠义之臣;他“坚持谋定而后动,计定而后战,不肯轻易出击,对瞎指挥有着一种本能而强烈的抵抗意识;加之为人正直,不愿委曲求全、巴结上司,不居功,不诿过,常遭攻诘,蒙受难以预料的灾祸。他不抱怨,不颓废,总在逆境中奋起,往往撤职不久,就因大胜而撤销处分,并受擢拔。他一生四为参将,六为总兵,有过七次受辱,四次贬官夺荫,一次逮捕下狱的坎坷经历”,可谓大起大伏;直到71岁时,他还被夺去正一品官职,幸有兵部尚书谭纶保护,到北京训练车阵,才重获右军都督府佥书管事,练兵3年后,于万历六年(1578年)回到故乡泉州,“完名全节”,可谓宠辱不惊,的确一代儒将。正如万历皇帝准其回乡的圣旨所说:“才猷兼茂,忠赤独怀。历仕三朝,身经百战。经营四十七年,斩馘二万五千余级。功在边陲,裒然为诸将之首。况操履清素,始终不渝,又有足称者。”我想,《俞大猷传》之所以没有在结构和叙事技巧上做过多设计,而是话说从头、顺流而下,就是因为传主一生已经足够曲折,比戏剧更具有戏剧性。

 

  这部历史人物传记就是一面镜子,不仅刻画出了传主的形象气质,更让人看到他所处时代的社会风貌。俞大猷一生功业主要在抗倭,而《俞大猷传》的可贵之处在于能够“前提追问”,揭出倭寇成灾的原因。我试将其归纳为如下三点:一是闭关锁国。二是兵燹不断。三是道德失范。

 

  《俞大猷传》需要破解的难题是:为何官史“扬戚抑俞”?为何俞大猷在民间口碑不高?曾纪鑫作出了回答:这首先是因为俞大猷平定了太多农民起义。虽然俞大猷平暴时多在大兵清除后进行招安抚化,但如果不能发展经济以使百姓安居乐业,那么平民只能再举反旗,如此恶性循环不已;而中国历史上的“平内乱者”,从来都难以留下好口碑。其次,俞大猷当年在西北抗击的“胡虏”,现在已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成员,再宣扬他这方面的功绩,反而会降低其历史地位。再次,俞大猷毕竟不是一个开国功臣,不算开疆拓土的英雄;他只是一个守成的将领,功绩再高,也只如清代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那样做个“裱糊匠”,补漏船,修危楼,忠勇可嘉,却也不过为一姓朝廷多挽了几年纤绳……难能可贵的是,《俞大猷传》在评价历史人物时能抱“同情的理解”,细致考量种族、环境、时代三大因素制约下的英雄心路,而不以今天的标准来求全责备,臧否古人。

 

  《俞大猷传》虽是“遵命之作”,但曾纪鑫在资料搜求方面,延续了他一贯的“全深细实”作风,仅“附录”中就列举了数百种文集史料、报刊文章和网络资料;他还对一些重要史料进行了对读校勘,行文做到了言而有据,“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故能拨乱反正,纠偏翻案;他甚至提出了创建“俞学”的构想:“俞大猷的哲学、政治、军事思想,国家安全战略,战争指挥艺术,超群绝伦的武功,俞家棍的形成与演变,对闽学的继承与发展,价值取向与人格魅力,以及疏奏、散文、随笔、诗歌、信札等文字,既丰富多彩,又博大精深。特别是军事方面,那超前的战争理论,层层推进的逻辑思维,立体战略防御方针,兵器的发明与创造,多兵种配合的战争观念,以易布阵、练兵强军、谋定后动、以收全功的用兵之道,讲究截杀、雕剿、大征的作战方式,以及古代少有的数字化管理方式等,足以建立一门新的学问——俞学。”(《俞大猷传》后记)如果有朝一日真有“俞学”成立,那么曾纪鑫功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