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九州资讯 > 公告栏

《最初的国会:晚清政治精英救国之谋1910-1911》发布 从细节揭示大清崩溃的原委

来源:    信息员:    更新时间:2015年01月12日

  

  

  

  《最初的国会:晚清政治精英救国之谋1910-1911》发布暨读者见面会”在北京国际展览中心召开。著名财经与历史作家李德林,《东方历史评论》执行主编李礼一同出席了此次发布会。

 

  1910-1911年,注定将成为中国历史的一个节点,大清王朝摇摇欲坠,立宪派、改革派、革命派纷纷登场,慈禧太后最终把预备立宪当作挽救大清倾覆的最后一根稻草,然而,大势所趋不可逆转,让他们始料未及的是,最初的国会竟然成为晚清覆亡的引火索。《最初的国会:晚清精英救国之谋1910-1911》,将目光聚焦到晚清覆亡前夕的1910-1911,试图从细节揭示大清崩溃的原委。

 

  《最初的国会:晚清精英救国之谋1910-1911》全书,一直有一条主线,作者要回答一个问题,为何当改革在清朝最后的五十年中已经成了主旋律之时,立宪及宪政遗产不仅没能消弭多股政治势力的分歧,相反成了分化摄政王执政集团的催化剂,直接导致了大清的覆灭?

 

  会上,作者和主持嘉宾一同分享了他对于最初国会为何失败,晚清精英救国策略为何失效的种种原因,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享。

 

  一个时代的终结有千万个理由,但作者通过晚清改革精英们的系列救国韬略入手,来探寻清王朝崩溃的根源所在,而其时的资政院无疑成了他最佳的视觉切入口。在武昌城枪响的一年之前,来自全国各地的政治精英们在北京资政院济济一堂,他们在北京的预备国会现场紧张地审查政治、军事、财政、意识形态等事关改革顶层设计的方案,在争吵中达成了共识,最终都送到了摄政王的案头,他们希望将慈禧太后的宪政遗产变成现实,让宪政之花在封建的土壤上盛开。

 

  其时,年轻的摄政王根本无力调和各大政治势力的分歧,无论是纷争不断的资政院,还是明争暗斗的紫禁城,摄政王犹如一具木偶,只是在枢廷之上陪着他的小儿子看令他厌倦的宫廷闹剧。对于病入膏肓的大清王朝而言,他们需要的是一剂强心针,更希望有可以包治百病、起死回生的良药。他们总错误的认为立宪就是他们要找的灵丹妙药。这就注定了此次立宪运动的走向和结局。

 

  改革本身就是一场利益的重组,尽管改革精英们的顶层设计犹如一把把钢刀,但既得利益集团们却在用手中的权力捍卫着他们的利益。面对如此形势,年轻的摄政王无力回天。当既得利益集团拒绝在最后一刻向宪政改革让步之时,曾经试图通过自上而下进行宪政改革的精英们,最后只能擦干脸上的泪水,投向共和的怀抱。

 

(责编:谭文娟)